探索華語流行音樂市場新商機

發佈時間: 2015-02-23

 
文‧周文德
 
我們都了解,目前的華語流行音樂市場,有著與過往很不一樣的面貌,其中很大的關鍵在於數位化發展,導致整個實體唱片的銷售持續萎縮。然而,若我們放高眼光、由整體流行音樂產業的觀點來看,無論是免費的線上串流,抑或是收費的音檔下載,其消費產值事實上卻是有所成長的。這對於流行音樂創作者、藝人,甚至是相關的產業從業人員來說,仍是一件好事。
 
(第25屆金曲獎頒獎典禮現場表演畫面;圖片提供 ‧ 台視 )
 
 
而在此同時,我們也要思考,以目前台灣流行音樂的產製銷模式,真能夠與當今數位化的時代結合嗎?回想約略七八零年代,當時鳳飛飛出一首新歌,是一件很不得了的事,不僅台灣到處傳唱,遠在中國大陸一方,也都能佔有極高的影響力;反觀今日,誰唱了一首歌、誰出了唱片,對這個市場其實無法產生衝擊。可以說,現在流行音樂產量之大、產品週期之快,已經成為華語流行音樂圈另一個更重要的挑戰。
 
 
而解決之道,或許我們可以借用「以少做多(Do More with Less)」的觀念。意思是,每件事情都有其最根本原因,若能直接探究這些現象的本質,那麼就可以找到對的問題,提出適當的解答,然後借力使力,以較小的投入,獲取較大的產出。
 
 
現在的華語流行音樂產業,最需要的就是一個「以少做多」的方案,而這個方案就是發展出一套新的、完整的流行音樂商業模式。換言之,我們必須建立一條與以往不同的華語流行音樂產業鏈。
 
 
事實上,我們細數一下台灣過去席捲兩岸三地的流行音樂浪潮,可能是李宗盛、可能是羅大佑,都顯示了台灣從未缺少過專業的音樂人才,無論是創作、製作、錄音、還是混音等各方面。我們缺少的,反而是一群專門從事「商業活動」的人。他們負責發行、策展、公關、融資、通路等一切確保產品能夠為人所知具專業且具創意的工作。他們雖然隱身於我們所謂的「明星光環」背後,卻才是真正帶領產業發展的支持力量。
 
 
只有當我們建立起一條完整的產業鍊,能夠涵蓋除了「做出音樂」之外的專業經理人與組織,透過這樣的機制,不僅能夠淡化投資人「流行音樂文化就是燒錢」「因為無法評估創作能否成功,所以不值得投資」等的刻板印象,也才能夠聯合擴大華語流行音樂產業的價值基礎,並日後與全球各大流行音樂市場接軌。
 
 
而在構築產業鍊的過程中,相對也會延伸出「流行音樂人才培育」以及「流行音樂表演中心」等議題。如果國內外各大院校能夠增設、或在現有科系加開「文創娛樂事業」相關的課程,便能夠定期浥注活水,使流行音樂產業鍊內人才源源不絕;同時,打造流行音樂中心,能夠營造出一個適切的文化氛圍,若再配合其他高規格的頒獎、講座、論壇等策展活動,便能夠引進更多國際資源,進而提升素質至全球高標。
 
 
或許,台灣整體經濟的壞時代已經來臨了,我們多數的商品都處於「成本低、週期短」的劣勢,在削價競爭的過程中,弄得滿身是傷,卻也不見獲利豐厚。因此,政府仍需扮演一重要角色,適度補助除音樂人之外的其他專業經理人或單位,協助建構一套新的商業模式,使投資人、創作人,和其他商業人才之間有良好的溝通管道,最後把眼光放在全球,以「集合」的型態全球出擊。如此一來,台灣將有機會一掃陰霾,成為華語流行音樂產業中最關鍵的指標。
 
 
 
(周文德熟稔國際金融與科技相關產業,曾任多間知名全球銀行管理要職。近年深耕策略顧問與企業教練,帶領多家企業成功轉型,成績斐然。現為康博顧問公司董事長。)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