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時代在唱歌 90年代的流行金曲與記憶悸動

發佈時間: 2013-12-06

 

 

文.二月

那時候,現在的台北火車站才剛蓋好沒多久,還是個嶄新的建築,一踏進去,驚訝於火車站如此之新穎和龐大,林強的「向前走」就選在這裡拍音樂錄影帶。時間正好邁入90年代,台灣有種蓄勢待發的氣氛,經濟正要起飛,流行音樂也朝著百萬銷售的階段前進,美好年代逐漸來臨!

林強在1990年底推出了「向前走」專輯,從來沒聽過有人這樣唱台語歌,突然,林強成了新的偶像,年輕人開始模仿起他的髮型和穿著,「向前走」成了一種態度。打破國語歌曲才是主流,林強由一個北上打拼的鄉下小孩角度出發,唱出許多懷抱夢想,來到台北的年輕人的心聲。在90年代,南北城鄉差距大,想要有發展,台北似乎是唯一的選擇,繁華的台北城,充滿著來自各地的外來人口,羅大佑的「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鄉沒有霓虹燈」,是離鄉背景的感觸,林強跟羅大佑不同,他唱出的是從台北出發,追求未來無止盡的希望與夢想,跟當時台灣的整體氣氛很接近。


(林強.向前走專輯封面/圖片提供:滾石唱片/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無論是政治或經濟,90年代的台灣處在關鍵時刻,解嚴之後,政治氣氛逐漸開放,台灣的經濟由家庭式代工廠,逐漸蛻變為企業,國民所得逐年提昇,那是個物質富裕、精神尋求開放的年代。

「向前走」的民謠搖滾風格,一改過去台語歌都是煙酒戀歌的演歌路線,林強沒有出現前,鮮少有年輕人會聽台語歌,有了林強後,新式的台語歌成了一種流行,而且一股從未有過的台語創作力量,也因此而萌發。從來沒有過台語偶像,林強改變了年輕族群對台語的「成見」,「向前走」代表著大無畏,往前衝的勇氣和力量。正如在同年1990年的3月,中正紀念堂廣場前,有了野百合運動,「學運世代」誕生,象徵的正是改變與重生。

只是,抒情歌曲一向是台灣流行音樂的主流,在90年代也不例外,過去情歌是種渲洩,總是要唱得死去活來,好像才夠到位。陳昇在80年代末期出現,剛開始大家有點不知該怎麼定位這位歌手,他長得不夠帥,唱得也不算很好,在那個「創作」還不能當成市場賣座指標的年代,陳昇的角色有些尷尬。


(2008 澎湖小島兜風節音樂季-陳昇演唱/圖片提供:Ray Yu 拍攝)

他在第一張個人專輯「擁擠的樂園」裡,刻意不做太多處理,以原始、本色的嗓音唱出,沒有引起市場太大的注意,一直到1991年有了「把悲傷留給自己」。「把悲傷留給自己」是「私奔」專輯裡的第一首歌,套句現在的用語,這其實是首很「文青」的情歌,陳昇的歌詞是一大特色,沒有慣用的愛你、愛我這類字眼,散文式的歌詞,陳昇用獨一無二的語言和歌聲,唱出另一種男性的哀愁。

「浪人情歌」是另一種男性的悲歌,伍佰不再叫吳俊霖,他用伍佰和China Blue的形式,推出一張日後看來,應該是刻意迎合市場的專輯。只是當時,並沒有成功地討好市場,「浪人情歌」的魅力一直到後來,才逐漸隨著伍佰的Live 演出發酵。

那時台灣演出的場地不多,樂團還不盛行,Live 現場演唱還是種「洋化」的產物,有演出的PUB多位於天母或是慶城街這類外國人聚集的區域。伍佰因為專輯一直賣不好,就先在當時叫做「息壤」的地方演唱。「息壤」其實是個喝酒、不是個看表演的地方,就位在現在的和平東路和羅斯福路口,某棟商業大樓的地下室。店裡頭擺得是中式的桌子和板凳,有演出的日子,進去得算人頭收費,來的人,啤酒都是一手一手地叫。「息壤」常擠滿了人,尤其是有伍佰演出的日子,人們在伍佰的演出中,得到了情感的宣洩,那是一種尋找「Who I Am」的渴望,熱血沸騰中,希望能找到自己的出處、自我的定位。

伍佰歌曲裡,有種生猛的性格,跟當時奮力拼搏的台灣氣氛很像,當初只是因為自己的歌不夠多,於是重編了些台語老歌,將「墓仔埔也敢去」、「素蘭小姐要出嫁」、「秋風夜雨」等放入演出中,唱成了搖滾版,沒想到這些歌曲大受歡迎。就像在90年代,人們探尋自我的根源,卻又渴求一種新的象徵。

伍佰現場演出威力大爆發,要算在八德路巷內的Live Ago go。Live Ago go比「息壤」大許多,有正規的舞台,可以容納樂團在台上盡情演出。那天,早早就爆滿了,因為大家都聽說,伍佰今晚的演出很特別,會現場錄音,還請來了萬芳當佳賓。當天晚上的氣氛特別高亢,伍佰用啤酒瓶刷吉它弦的招牌姿態一出,台下都瘋了,以致於萬芳上台跟他合唱「愛情限時批」時,歌迷叫喊的聲音太大,根本就聽不見萬芳的歌聲。


(伍佰與China Blue)

這個晚上的實況成了後來的「伍佰Live—枉費青春」專輯,這張Live專輯奠定了他Live King的位置,也帶動了先前「浪人情歌」專輯的銷售量,伍佰唱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與China Blue的合作模式,至今無人能及。

1994年,台灣舉辦了首次北高市長選舉,伍佰狂野的歌聲,似乎正呼應著人民初初感受到的民主的力量。後來更進一步,在1996年誕生了首屆的民選總統,台灣進入了新的里程。90年代,整體社會氣氛活潑而開放,人們努力工作、也盡情享受。

活絡的經濟完全反應在娛樂事業中,人民所得提昇,未來前景看好,樂於把花費投注在娛樂活動上。上KTV是當時普遍的休閒,人們在下課、下班後,樂於相約三五好友,到KTV裡高歌一曲,KTV成了流行音樂市場裡重要的一環,它和唱片相輔相成,KTV生意好,熱門時段包廂難求,實體唱片市場也跟著蓬勃發展,在90年代締造了好幾張百萬銷售專輯,唱片產業盛況空前。

流行抒情情歌(Ballad)一向是台灣流行音樂的主流,80年代末期,陳淑樺的「夢醒時分」以都會男女情愛,唱出了國語女歌手至今難以被突破的百萬張銷售記錄 ,這股銷售熱潮一直持續到90年代初期。不讓陳淑樺專美於前,很快地,在1993年,張學友就以「吻別」專輯接力,拿下男歌手的百萬張佳績。

香港歌手曾經在台灣流行音樂佔有很重要的一塊位置,張學友的情歌更是90年代的代表,他情緒飽滿的演唱方式,很容易就引起共鳴,尤其是在KTV裡,「吻別」、「情網」、「每天愛你多一些」,人人都能朗朗上口,這樣的主流抒情歌曲霸佔了唱片市場好一陣子。

另一張百萬暢銷專輯也是KTV盛行下,推波助瀾的產物。

因為KTV成為全民娛樂,唱將型的歌手極為吃香,歌曲「中」了的話,市場上的威力十分驚人。江蕙「酒後的心聲」就徹底抓住了台語歌曲的「市場」精髓,有台語歌曲常出現的情境「煙酒」和「失意」,加上她千錘百鍊的唱腔,在1992年時,無論男女老少、大街小巷,都曾經「我無醉、我無醉、我無醉」地唱。江蕙和施文彬合唱的「傷心酒店」,直到今日,都還是 KTV裡台語歌曲中,男女對唱類型的經典。

90年代是個美好的年代,印證了生活富足,才能帶動娛樂產業欣欣向榮。90年代締造的音樂類型百家爭嗚及百萬張傲人銷售記錄,在90年過去後,已經很難再現。至今,偶爾聽到這些熟悉的旋律響起,忍不住想起90年代的蓬勃與活力,輕輕跟著哼唱。即使90年代已遠離,但這些歌曲仍舊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代表著那熱血而美好的年代,這就是流行音樂在時代中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