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angyi
2008年《海角七號》的成功,捲起了海角效應,後「海角」時代的台灣電影持續開發在地化的本土題材電影,如《艋舺》(2010)、《父後七日》(2010)、《雞排英雄》(2011)、《陣頭》(2012),一部接著一部的票房成功,市場群起仿效,「本土」加「喜劇」元素的組合已成為近五年來國片常見的風格,而這種風格逐漸傾向於迎合觀眾口味的市場導向。從近幾年破億票房國片來看,大多數仍採線性敘事結構,也幾乎是圓滿結局,顯示大多數觀眾仍習慣於鮮明易懂的劇情宗旨,偏愛歡樂而不沉重的故事情節。另外還有一個重點,便是以明星組合為號召的賣點。
「本土」 + 「喜劇」 台灣觀眾的最愛?
以草根性小人物為故事題材,透過角色間詼諧逗趣的互動製造笑果,電影企圖利用溫馨情感來表現出台灣草根性小人物努力不屑的精神,除了主角之外,電影中甘草配角也顯得格外重要,通常會請到綜藝味十足的藝人來扮演笑料製造機。許多綜藝圈、電視圈藝人紛紛加入這波本土電影熱潮,而偶像藝人也藉此轉戰大銀幕,電影與演員成了魚幫水、水幫魚的互助角色。
這一類的國片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有時過度執著於結局的圓滿,刻意的情感教化,反而煽情,也導致敘事結構過於鬆散。大量打著本土為號召的國片,由於製作粗糙、敘事不夠完善,都只是對於「本土」的表層認知,反而引來反效果的負評,而冷淡的票房反應,證明觀眾並不是只要夠「本土」就盲目地買帳。但不可否認,大多數的電影公司仍認為「本土」加「喜劇」,再搭配人氣演員與討喜的甘草人物,才符合觀眾需求。只是鮮少能在商業(觀眾喜好與滿足其觀影需求)與藝術(原創性、藝術性的講究與敘事策略的重要性)兩者間取得一個平衡點。
觀看今年2013年上映的國片,依舊是兩樣情。春節檔期上映的《大尾鱸鰻》總票房4.3億,目前坐穩年度票房冠軍,也是國片影史上賣座第三名。不過在今年第50屆金馬獎初選第一關就被刷掉,其實許多賣座的國片始終無得獎緣,在票房上獲得觀眾青睞,卻在鍍金之路上,無法得到金馬評審肯定。而《親愛的奶奶》與《阿嬤的夢中情人》則有好評價與口碑,但反而無法在票房在得到同等的迴響。
《大尾鱸鰻》大玩語言趣味 抓緊了中南部觀眾口味
《大尾鱸鰻》光看片名就十足的台味,故意取諧音製造話題,請到很本土的豬哥亮擔任要角,還有素珠、林美秀、王彩樺與康康等甘草配角。整部片可以說是為豬哥亮量身打造,將過去豬哥亮歌廳秀重現於大銀幕前。《大尾鱸鰻》情節誇張荒誕,從頭到尾利用國罵大玩語言遊戲,髒話連篇的《大尾鱸鰻》也因此被列入輔導級。電影上映以來有著兩極化的反應,有人覺得又是一部消費本土的電影,娛樂性大過於電影本身的藝術價值。不過《大尾鱸鰻》確實帶出台語的趣味,也對準了大多數人喜愛圓滿結局的觀影心理,草根性小人物說著他們熟悉又道地的台灣俚語,讓中南部的民眾們有股在地親切感。此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原因是豬哥亮的魅力,將過去非戲院主要消費族群的中年婦女,以及對於早期豬哥亮歌廳秀懷念的老年族群吸引進戲院觀看。通常台北與大台北以外(即中南部)的票房比例是1比2來計算,而《大尾鱸鰻》台北累積票房1.2億元新台幣,全台累積票房4.3億元新台幣,中南部的票房足足是台北的近3.5倍之多,《大尾鱸鰻》在中南部驚人的票房,抓緊了中南部觀眾口味,也開拓了過去未被開發的市場。
《大尾鱸鰻》會不會坐穩2013年年度票房冠軍呢?那就得看8月16日上映的《總舖師》的威力如何了。《總舖師》上映12天就已晉升破億票房國片行列。一樣是「本土」加「喜劇」元素,以「美食」作為題材勾起觀眾的興趣。但電影並非一昧搞笑而已,最重要的核心價值是要讓大家認識式微的辦桌文化。劇中有一段吳念真所飾演的憨人師,向夏于喬所飾演的小婉介紹辦桌文化的由來,似乎也是對著銀幕前年輕的觀眾所說。不過可惜電影前半段鋪陳過於冗長,而後段又重複大玩《食神》無厘頭笑梗,令人感到疲態,敘事雖有瑕疵,但電影所製造的話題性與票房驚人的成長來看,大多數的觀眾對於《總舖師》仍是褒多於貶。
《親愛的奶奶》、《阿嬤的夢中情人》叫好卻不叫座
《親愛的奶奶》是導演瞿友寧自己與奶奶的故事,外表雖然不像前述這些國片這麼「本土味」,電影以倒敘方式與魔幻寫實的呈現手法,敘事結構較獨特,像是剝洋蔥般地層層深入人心,不煽情、不刻意搞笑,但也有許多令人會心一笑的情節。跟隨主角阿達回到中年、少年、童年時期,劇組對於背景歷史也有所考究,帶領觀眾搭乘時光機經歷颱風、水災,電影也細膩描繪出與母親與奶奶之間的相處,以及兩代傳統女性堅忍不拔的精神與對於小孩犧牲奉獻的愛,這絕對也是一部充滿台灣在地精神的電影,只是好口碑卻無法反映在票房上,《親愛的奶奶》獨特的敘事結構挑戰觀眾長久以來的觀影習慣,也因為同期《大尾鱸鰻》大賣而加開放映廳數,《親愛的奶奶》全台上映廳數只有18聽,台北佔了8廳,在許多地區都看不到的情況下,場次與廳數的不足,台北累積票房僅有341萬。
另外一部也因為《大尾鱸鰻》而減少放映廳數的《阿嬤的夢中情人》,以60年代台語電影為背景,其實光看演員名單,或許會覺得可能又是一部偶像劇電影,但電影後半段大量的內心戲,讓安心亞脫胎換骨,讓觀眾看到有別於以往的綜藝形象。而電影利用劇中劇產生許多笑梗,表現出台語電影時期天馬行空的創意,好比電影中置入豐乳丸廣告、編劇突發奇想要拍誇張的科幻片等情節,這些都是真真實實在台語電影年代發生過的事情,電影更將當年經典台語電影片段擺在片尾,證明電影的故事並非胡謅亂蓋。《阿嬤的夢中情人》是一部將「本土」與「喜劇」融合地非常恰當協調的電影,讓年輕觀眾認識到60年代台語電影的風華時代,只是成本5000多萬的《阿嬤的夢中情人》,最後全台總票房以2000萬收場。這部電影有著票房保證的成功公式:「本土」加「喜劇」,卻還是無法成功,除了檔期與《大尾鱸鰻》強碰之外,或許片名也是原因之一,不少人看到片名以為是溫馨片或紀錄片,看到片名就先打退堂鼓,原先的片名《台灣有個好萊塢》還比較話題性。像《大尾鱸鰻》片名就取得非常有意思,當初還特別製作一支先行預告片,用中、英、台、粵語來介紹片名諧音的趣味,成功打響話題。而《阿嬤的夢中情人》預告片也無法成功吸引到觀眾目光,在諸多因素之下,可惜了這部原本就具備「本土」與「喜劇」成功元素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