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台灣電影:創意與多元性的延伸

發佈時間: 2012-10-30

 

文‧塗翔文(台北電影節策展人/知名影評人)

根據報導,2011年台灣國片票房的所佔比率突破百分之十七點五(◎註1),創下十年來新高點,從數字上來解讀,國片似乎確實回春,欣欣向榮。

我做台北電影節策展人,從只開放台灣電影參賽的「台北電影獎」近年報名片量來做分析,若以和商業發行最相關的「劇情長片」類作為標竿,國片產量也是一年比一年逐步上揚,像今年2012的台北電影獎的劇情長片類,報名影片量突破到四十多部,同樣是歷年新高。

(圖為「2012台北電影節」頒獎活動照)

在產量、票房都蒸蒸日上之際,似乎台灣電影已有明顯的復興之勢,最重要的是,越來越多人有興趣投資、製作國片;觀眾似乎也不再視國片為冷門,反而重要節慶都有國片搶著要上檔,像今年農曆年間創下號稱「天龍八部」的熱鬧現象,而且據傳明年的春節檔期也早已百家爭鳴,同樣有許多國片在摩拳擦掌、想要一爭票房冠軍的寶座。只是,面對觀眾,「看國片」永遠都不可能只是一種口號,更不可以只是燃燒一時的短暫熱情,如何延續觀眾對台灣電影的信心與續航力,似乎才是電影人們下一步的巨大挑戰。 

若以這個角度來看,其實台灣電影仍有一部份明顯難以跨越的隱憂。礙於影片的規模,以及揣摩主力年輕觀眾的口味與偏好,從「錢」的角度來看,台灣電影這兩年除了《賽德克‧巴萊》有極驚人的資本與史詩格局之外,大部份的電影都還是維持在中型成本的拍攝預算,大約都在兩、三千萬台幣以下,甚至有很多原本只是電視劇規模,成本可能更小。相應於此,再從「類型」角度分析,則絕大部份的台灣電影都幾乎只能歸於「通俗劇」(melodrama)一類,其他的警匪片、兩性喜劇、歌舞片……等,大概都付之闕如。尤其是好萊塢最擅長賺錢的動作片路線,由於必須耗費太多製作上的成本,台灣幾乎可說是將近為「零」。

(圖為《賽德克‧巴萊》劇照)

光以這兩年破億的賣座片為例,除了上下兩集的《賽德克巴萊》之外,無論鄉土路線的《艋舺》、《雞排英雄》與《陣頭》,或都會路線的《愛》與《犀利人妻:幸福男不難》,骨子裡都是講情感衝突的通俗劇;《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則是另一條青春熱血的成功路線。對照起來,光從今年上片的國片裡,我們就看得到包括《女朋友。男朋友》、《逆光飛翔》、《愛的麵包魂》、《寶米恰恰》、《龍飛鳳舞》、《寶島大爆走》、《西門町》、《第三個願望》…等片,大概都從這兩條路線上足堪歸類,有跡可尋。

(圖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劇照)

而敢於挑戰其他獨特類型的國片,相對而言就變成少數,甚至「異類」。《痞子英雄:全面開戰》是台灣極少有的警匪動作片,《騷人》著墨的是末日與未來;《變羊記》帶有恐怖靈異的元素,而《BBS鄉民的正義》則串入大量動畫特效講虛擬網路世界的愛恨情仇。姑且不論這些嘗試在美學或票房上的成功與否,但它們至少在台灣電影試圖打開其「多元性」的未來之路上,扮演著一個先鋒者的地位。

(圖為《BBS鄉民的正義》劇照)

從台灣向外看,其實整個兩岸三地的華語片市場,在創作的創意和類型方向上,中國和香港也各有自己的侷限在。中國礙於題材上的嚴格審查,不觸碰當代政經議題的古裝大片和文藝愛情小品,就成了市場的超級主流;香港則長年來都以警匪動作片和喜劇片較佔上風,近年也同樣受限於「中國合拍片」的創作桎梏之中。相對而言,台灣在創作上的自由度最高,海闊天空,其實最有在電影類型上創造出多元光譜的本錢與潛力。

我們年年看好萊塢電影裡規律地產製著《蜘蛛人》、《變形金鋼》這些大成本的商業動作片,但同時也能看到《亞果出任務》、《魔球》或《繼承人生》等各種涉及政治、運動、中年婚姻……等各式各樣嚴肅議題的出色作品。觀眾是最現實、也最機靈的一群,他們或許開心地買票去看了《犀利人妻:幸福男不難》,享受的並非影像上的美學,而是熱門話題的參與感,但這不代表之後每一部電視劇如法炮製都一定會破億大賣;他們或許那時喜歡《陣頭》的鄉土親切勝過《痞子英雄:全面開戰》的追逐爆炸,但這也並非表示將來再拍警匪類型片就一定無力頭角崢嶸。

(圖為《陣頭》劇照)

電影是一個極端複雜且難以預測的行業,它同時是商業行為,卻也負載著強烈的文化意涵。在追逐數字與票房的同時,我們期許台灣電影打開更多的可能性,讓觀眾在對台灣電影升起信心的同時,也能找到更多相應而生的多元魅力。

 

◎註1:資料來源根據「聯合報」2012.10.1 之相關報導中援引前新聞局〈現為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資料:

(原網頁出處 :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3/7399702.shtml )

 

【聯合報╱記者項貽斐/台北報導】2012.10.01
 
國片的春天來了嗎?從數據顯示,確實令人期待,去年台灣電影的年度票房首度站上全年的百分之十七點五,突破近十年來的比率,以前從不看國片的觀眾,也開始走進電影院看國片了。
 
四年前「海角七號」的成功讓台灣電影出現轉機,尤其去年「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與「賽德克‧巴萊」更把電影市場大餅做大,讓台灣電影的年度票房占有率高達百分之十七點五,這個數字讓國內的電影人感到振奮,在過去讓好萊塢幾乎橫掃的市場裡,開始感受到觀眾回流。
 
今年夏末秋初的電影街雖然不比去年熱鬧,少了「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與「賽德克‧巴萊」這類超級吸票機,但因有「逆光飛翔」、「候鳥來的季節」等貼近生活的溫馨小品,讓觀眾在秋涼中感受暖意,「逆」片更因口碑發酵票房逆轉勝,第二個周末的票房還比首周末成長超過百分之十。
 
今年春節檔「陣頭」異軍突起,以本土勵志題材廣受觀眾喜愛。暑假檔「女朋友。男朋友」、「BBS鄉民的正義」與「犀利人妻最終回:幸福男,不難」,挾明星或收視基礎票房表現不錯,但聲勢較去年同期弱。入秋以來推出的「逆光飛翔」、「候鳥來的季節」以人物刻劃和觀眾博感情,逐步累計票房和口碑。
 
首次執導電影的張榮吉在「逆光飛翔」裡,描述一位視障音樂系學生與熱愛舞蹈女孩間的友情,雖然沒大明星加持,但靠一場場映演帶來更多觀眾,上映十天全台票房約一千五百萬,尤其中秋周末假期的台北票房與竟與重金打造的「太極1從零開始」難分軒輊。九月二十九日當天「太」片台北雖小贏一萬元,但因「太」片是3D票價較貴,「逆」片觀影人次反而多一百零九票。
 
蔡銀娟執導的「候鳥來的季節」以兄弟親情為主軸,別具描繪台灣社會環境變遷的野心,從候鳥生態、城鄉差距、農漁村失業、地層下陷到新移民等問題均有碰觸,也讓魏德聖與九把刀等導演具名推薦,在上映首日也有全台一百萬元票房的不錯成績。
 
 
北市首輪國片近五年票房變化
年度     上映影片數  票房市占率   代表作
2007年      22部         7.38 %         色戒、 不能說的‧秘密、 練習曲
2008年      26部        12.09 %        九降風、 海角七號、 囧男孩
2009年      28部         2.14 %         不能沒有你、聽說
2010年      38部         7.13 %         艋舺、 父後七日、 當愛來的時候
2011年      36部        17.5  %         賽德克‧巴萊、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