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作家歐大旭談創作中的身份認同

發佈時間: 2012-02-03


2006年以新人之姿,初試啼聲即獲得惠特布萊德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二位獲得此項殊榮的馬來西亞華裔作家歐大旭,2月2日來到台北書展主題廣場,與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教授郭強生和中研院歐美研究所李有成所長同台參與新作《沒有地圖的世界》新書發表會,並暢談在歐大旭作品中相當重要的「身分認同」的議題。

歐大旭介紹新作時,表示雖然書中有些部分涉及到國際政治的部分,尤其是印尼對馬來西亞的關係,「印尼就像是個大哥哥,而且還是個有點危險的大哥哥」但仍然希望讀者將重點放在書中兩位主角身上。書中主要的兩個兄弟和國家同時都在尋找著自己的定位與方向,恰好也呼應了書名《沒有地圖的世界》。

歐大旭認為,對華裔馬來西亞人來說,「我們到底是中國人?還是馬來西亞人?我們之後要前往哪裡呢?」這種自我的「身分認同」問題是相當重要的。儘管歐大旭後來前往英國發展,這個問題還是一直跟隨著他。

郭強生認為歐大旭筆下的華人文化,不同於西方作家作品裡充滿神祕感的東方世界,反而書寫了新一代華人的身分認同。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作品還跳出一味強調殖民統治苛政的窠臼,描寫出在一個土地上各種人們一起走過的歷史。對此郭教授特別詢問歐大旭,在新作中特別從另一種角度來描寫殖民歷史中的人物,是巧合還是事先構想的問題,對此,歐大旭略帶靦腆地坦白自己並沒有想得那麼多,「都是靠直覺一直寫下去的」並表示可能是因為馬來西亞擁有相當多元的文化、民族和宗教,所以連帶的開闊了他的視角的緣故。

正巧郭教授的新作《惑鄉之人》的時空為日治時期,與《沒有地圖的世界》同與殖民歷史相關。同為創作者,郭教授也好奇地請教歐大旭是如何運用蒐集來的史料。歐大旭則說他研讀完堆積如山的資料,到了真正寫作的時候,那些內容會內化為腦內的「活水源」,帶給他靈感,至於細微繁瑣的數據資料則是到寫作時就忘記了。

另外還有現場的來賓發問,請教歐大旭平時寫作是否有什麼特別的習慣。歐大旭則說,「作家跟其他工作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並跟現場來賓分享他一日的工作安排:每天六點起床,六點半開始寫稿,寫到下午一點吃午餐,之後運動、休息到下午三點後,再繼續寫到晚上七點。歐大旭對寫作的認真與投入也令郭教授小小地吃了一驚。

最後主持人請歐大旭稍稍洩漏剛完成的第三部作品的內容,他透露新作的主角是五個到外地工作、戀愛的年輕人的故事,與《沒有地圖的世界》同樣談到「身分認同」的問題,只是這一次主角們的身分是「流動的」,在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身分,甚至「沒有身分」也可能是一種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