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陳國富、張大春 對談華語類型電影趨勢

發佈時間: 2009-10-23

侯孝賢、陳國富、張大春,在電影界及文學界3位大師,21日下午於台北光點,針對華語類型電影未來的可能性,展開「風聲鶴唳、刀光劍影-打造華語類型電影的殿堂」座談。陳國富導演所拍攝的電影《風聲》,看似是一部中國風格濃厚的諜報片,包含了史詩、懸疑、戰爭、人性、諜報等不同元素,被視為華語全新類型巔峰之作、也是華語影史上首部諜戰片,陳國富導演表示,選拍《風聲》是因為想探討人性的相互背叛。

以下為「風聲鶴唳、刀光劍影-打造華語類型電影的殿堂」座談紀實:

陳國富:小時候會迷上電影,是因為喜歡看通俗電影,像是張徹與王羽系列的武俠片、到後來的李小龍系列。這些記憶過了多年始終鮮明,以前常與侯孝賢去看電影,都是看《異形》之類的片,孝賢總是手舞足蹈、很開心的告訴我說,「他以後也要拍這種片」,沒想到結果後來給我看的竟是《戀戀風塵》劇本。

我想台灣影壇需要的,是有更多的電影工作者將自己的那份震撼感拍出。


侯孝賢:我當然也想拍武俠片,但台灣的環境允許嗎?恐怕只能拍飛不起來的武俠片,台灣電影製作環境是否可以超越現實範圍,找到與觀眾溝通的形式?假使一部電影要在大陸上映,相對就會有他的門檻限制,而一位導演若前幾部電影的票房不好看,之後很難找到資金投資,因此導演必須隨時調整自己位置與心態。

我認為目前還有很多題材可拍,像是台商故事都還沒人拍過,但生活語言與戲劇語言是不同的,不論是古裝或現代劇,若有與歷史有關的戲劇,導演一定要將歷史了解透徹才行;導演要思考的是關於意象的依據,像是為什麼這主角會出現在這個車站?住家附近畫面要寫實,不是找最美的地方拍就是拍電影。導演拍片一定要通過自己的那把尺。

陳國富:《風聲》這部影片題材特殊,在大陸,特務題材很風行,又大略可分為與日本抗戰時的交戰、或是國共兩方交鋒的情形,這類題材已經大量進入大陸電視劇中,並成為他們所謂「時代劇」,《風聲》也可以算是此類影片。我會拍《風聲》是因為劇情對我有特殊吸引力,劇中的女主角是間諜,從這個點去思考,我認為間諜這身份的人非常辛苦,除了在工作上要偽裝外,在家裡也得偽裝,他可能必須偽裝一輩子,對他們來說,個人情感與國家任務間要怎麼取捨?是很大的人性考驗,人性的背叛、互相猜忌,是我想探討的點。

張大春:以我的角度來看,認為《風聲》的表面與內在結構是相呼應的,而且我認為它是部恐佈片!(笑) 劇中的各種刑罰讓人想到滿清十大酷刑,而古堡、裝潢所延伸出的則是深層恐懼。只是我認為,風格電影與類型電影為何得壁壘分明?一部電影或許打造了一個類型,但每部電影混出的不同風格所造就出來的類型,可以讓原本只想去看某種固定類型電影的觀眾,無意間獲得更多養份。

 

 

 

陳國富:其實在華語電影市場來說,我認為台灣電影有一種邊緣感,這種邊緣感不代表不好,反而創作者們可以單純不受汙染的盡情抒發觀點,這也正是台灣電影的活力,可以大陸電影市場的不同點。

侯孝賢:華語電影市場可以撐多久?能不能成為亞洲好萊塢?電影要先有產業才行。

陳國富:台灣有很多電影人才,這些人才去哪個國家都可以,李安雖然在國外拍電影,但對於華語電影界的貢獻是相當不得了的,這些人才只要能夠啟發某些意義就可以了。

張大春:在說華語好萊塢之前,大家都忽略有個地方是好萊塢電影文化都打不進去的地方,那就是印度寶萊塢。其實台灣的電影多元,若台灣電影必須得拍某一種特定類型電影才能賣座,就失去了文化的多元可能性,但這同時也牽扯到觀影者是否有足夠文化準備能夠接受不同文化,為了吸引這些觀眾,導演可能得變得更狡猾一些,把電影的懸念性加強,讓觀眾更有好奇心想看。

陳國富:電影存在著夢幻成份,也必須透過大製作才能呈現出氣勢和想表現的東西,很多導演都是想透過電影實現自己想看到的東西,史帝芬史匹柏拍《侏儸紀公園》,或許是因為他想拍出心目中的恐龍給大家看,魏德聖則希望拍出心目中的《賽德克巴萊》。其實電影的呈現要靠集體意識貫徹,韓國的電影真正邁入新世代,是因為《太極旗飄揚》的導演堅持整部電影製作團隊全以韓國人為主,於是韓國電影創作者團結一致,拍出了很好的電影,同時也精進了韓國電影工業技術。說不定某一天台灣也有位導演,(說不定是魏德聖導演) 登高一呼找台灣團隊來拍整部電影!


侯孝賢:好萊塢要拍人潮與街景是輕而易舉的事,當地可以配合封街,臨時演員也很明白自己要扮演什麼角色,穿什麼衣服,不像台灣導演只能偷拍。我認為電影技術可以從做中學,但前提是條件必須成熟,李安曾說他拍《胡士托風波》時,不論是道具、演員都準備得很周全,他拍《色戒》時卻連要找張桌子都找不到。

電影最怕的就是不停重複,當某個導演與某個演員被認為等於勝利方程式時,一再重複會使觀眾跟市場失去新鮮感,而每個國家的文化民情不同,不見得一定得複製他國經驗,而是如何運用抽象與具體象徵轉化想傳達的概念?導演能誠實表達自己才是對自己有自信。


陳國富:我有個疑問,好萊塢電影其實有很大部份是來自於改編文學著作,想問大春,認為將台灣文學著作改編成電影的連結性如何?

張大春:以台灣的文學獎來說,每年可能找的評審都是那幾位,類似的模式會導致被選拔出來的新人在創作部份,會有某方面的類似,造成藝術就是大家所認為的藝術,主流就是大家所認為的主流,形成單薄的社會,我對此沒抱持很大希望。

陳國富:好的文學作品反而不一定能改編成好電影。(笑)

侯孝賢:現代小說普遍趨勢是創作者喜歡玩文字遊戲,缺乏故事想像性,改編困難度增加。

 

最後,陳國富以在大陸發展的個人經驗表示,大陸年輕人常看台灣偶像劇,對台灣文化有諸多了解,兩岸雖有文化差異,但不至於有太大隔閡,電影也是一樣,台灣電影創作者不需妄自菲薄。

 

文‧Tavis.tw 哈台影音快遞小編  王永貞       攝影‧邱小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