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非得登頂 途中的收穫就足夠讓人開心—— 演員曾敬驊

發佈時間: 2024-10-18

撰文/田育志

本文獲台北文創授權轉載 

 

採訪那天,曾敬驊入圍釜山國際影展第6屆「亞洲內容暨全球OTT大獎」最佳新人獎的消息還未傳來,他穿著印有蠟筆小新的黑色背心,搭配球褲和涼鞋,出現在經紀公司的會議室裡,他一邊發送事先準備好的手搖飲料,一邊招呼眾人入座,一派輕鬆地模樣與平時在螢幕上詮釋不同角色的入戲神情似乎不太相同。眼前的鄰家大男孩,2019年以電影《返校》出道就一炮而紅,加上隔年出演《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連續兩部電影都獲得破億票房佳績,讓他成為媒體口中的「億萬票房幸運星」。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高票房,為曾敬驊贏得了「億萬票房幸運星」的稱號。(圖片提供/力天娛樂)

 

然而,這份「幸運」在當時的曾敬驊眼中,卻帶有些許心虛,他甚至還未確定是否要以演員為業;只是隨著一次次的演出與詮釋,他逐漸找到作為演員的目標,原來關鍵還是得回到自己身上——誠實以對,做自己開心的事。

 

起初,只是不想要辜負別人的期待
表演這回事,很晚才出現在曾敬驊的生命中。小時候,在父親的期望下,他從小四起加入學校管樂班,一直吹奏薩克斯風直到國中畢業,整整六年;後來,他主要以獨奏或重奏的形式演出,但偶爾還是會被找去當「槍手」參加比賽。不再是管樂團成員後,曾敬驊在羅東高中就讀期間加入了游泳校隊,從校內比賽一路參加到縣賽,他一度以為自己會往運動領域發展。
 


曾敬驊(圖右)熱愛運動,高中曾是游泳校隊選手。(圖片提供/力天娛樂)

 

「我從小就很喜歡運動,不管是國中管樂班還是高中游泳隊,放學後的練習一結束,我就會跑去打球,有時候打到燈都關了,晚上八九點才回家。甚至國三最後一學期我還參加田徑隊,練習西式划船。」然而,當高三面臨報考大學的時刻,曾敬驊忽然意識到,對於運動的熱衷,只能算是「一頭熱」的程度,自覺缺乏專業選手所需的堅定意志力。他想起放學後常與朋友到羅東夜市附近的日新戲院看電影,於是決定選填電影科系,「當時想著念個有興趣的科系,這樣應該會比較開心。」抱持著很單純的想法,曾敬驊就這麼考上義守大學電影系。

 

進入電影系,起初曾敬驊對未來也沒有明確的想法。隨著時間的推移,看著學長姐們拍戲,他慢慢萌生了成為導演的念頭,想成為一位用影像說故事的人。

 


考上電影系後,曾敬驊沒有放棄打球,也開始嘗試透過影像來說故事。(圖片提供/力天娛樂)

 

因為確立了目標,曾敬驊逐漸發現自己的不足。當了幾次導演後,他意識到自己對表演沒什麼概念,也不懂得如何與演員溝通,這成為他追求導演夢想的障礙。於是,大一的他決定到台北上表演課。「那時候真的很累,我是在學期間做這件事,常常週五晚上搭夜車到台北,吃完早餐後直接去上課,如果隔天也有課,週六晚上就在台北找便宜的膠囊旅館或青年旅館過夜,上完課再搭車回高雄,繼續學校的課程。」或許是因為他參加表演課的初衷是為了提升導演方面的經驗,而非成為演員,這段接觸表演的過程對他來說並沒有太大負擔。後來,他開始在高雄參加試鏡、當臨演,也都不是為了要出道。

 

抱持這種輕鬆的心態,曾敬驊決定嘗試參加規模更大的試鏡,於是報名電影《返校》海選,從萬人名單中脫穎而出,獲得飾演學弟「魏仲廷」的機會,從幕後走到了幕前。然而,拍完《返校》後,他心底卻感到莫名空虛,「監製烈姐(李烈)問我真的有想當演員嗎?我雖然回答『對啊!』,但內心其實只是因為不想辜負她當初選中素人的我而已。」是不是要當演員?曾敬驊當時真的沒有踏實的答案。

 


《返校》中的學弟「魏仲廷」是曾敬驊首次與觀眾見面的角色,也讓他一舉入圍金馬獎最佳新演員和台北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圖片提供/力天娛樂)

 

實力進步,是要跟自己比
「在《返校》宣傳期間,還有後來出現『億萬票房幸運星』這個稱號,我其實感到非常『歹勢』。」曾敬驊坦言,雖然他明白這些成就是值得開心的事,但在掌聲背後,內心卻常感到尷尬和不安。「那段時間真的很悶,大家對我有很高的評價,但面對表演,我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直到拍攝《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時,曾敬驊才終於看到前進的方向。

 

那場讓他領悟的戲,是他在《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裡的第一場戲,也是阿漢(陳昊森飾)在戲中後期打電話給準備聯考的Birdy(曾敬驊飾),兩人隔著電話痛哭後斷絕聯絡的那段重頭戲;一上場就是情緒超重的演出,曾敬驊備感壓力,但這場劇組原本預計要花三、四小時來拍攝的戲,最後竟然只花了半小時就完成了,「在拍攝第一顆鏡頭的時候,我也不知道哪裡來的能量,很自然地就把情緒和哭戲都表達出來了。」拍完這場戲,曾敬驊第一次覺得,自己或許真的能勝任演員這個角色,並朝著更好的演員前進。


拍攝《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後,曾敬驊開始相信自己在表演上可以有所作為。(圖片提供/力天娛樂)

 

說到這裡,曾敬驊想起出道這幾年,有時媒體會問他:「有什麼可以給年輕演員的建議?」與其談論演技或如何進入角色,他更想分享的,是自己在心態上的轉變。剛出道時,他從一個素人迅速成為許多人眼中冉冉升起的演藝新星,但他內心卻常感到名不符實,不知道怎麼消化外界的關注與期待,後來才發現,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自己。

 

「我覺得實力是要跟自己比較,心態越穩定、越能消化那些閒言閒語,才能變得更強大。如果只在意戰勝別人、獲得掌聲,當有一天失敗時,你會發現自己仍停留在原點。」曾敬驊始終相信,實力的提升不是來自與他人的競爭,而是源自對自我的認識與了解。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自然就不會被外界的期待或標準所困擾,「無論在哪個職位上,不一定要達到最高成就才能感到開心,沿途的收穫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與最終的成就相比,曾敬驊更珍惜旅途中的收穫;圖為曾敬驊參加實境節目《二呆流浪記之完全大人手冊》時的工作現場。(圖片提供/力天娛樂)

 

領悟到這樣的心法後,曾敬驊漸漸能消化曾經的掙扎,甚至調整心態的速度也愈來愈快,「當不再被那些糾結影響,我能感受到自己在進步,變得更成熟了。」說出這段話時,曾敬驊的表情無比認真。

 

做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就好
當被問到在接下來的階段,有什麼想要前進或超越的目標時,曾敬驊想了想,然後坦然回應:「就是讓自己開心一點就好,沒有想太多耶,生活開心、工作開心,就這樣!」他深知無法滿足所有人,因此他選擇先滿足自己。

 

曾敬驊追求的開心並不是什麼普天同慶的程度,而是源自日常生活中的簡單快樂。看到家族群組裡姊姊傳來小孩童言童語的影片,或是父母跟著社區朋友一起出去玩的照片,這些平凡的片段就能讓他感到滿足。即使自己無法經常回到宜蘭老家,但看到身邊的人開心,他也會因此就感到開心。「而且我相信他們也是這樣,看到我開心,他們也會開心。」曾敬驊信誓旦旦地說道,這種簡單的幸福感似乎是家裡基因的一部分。

只要身邊的人開心,曾敬驊也會跟著開心。(圖片提供/力天娛樂)

 

在表演上,曾敬驊也抱著相同的態度。他總是在思考,那些苦熬多年後爆紅或得獎的演員,成功的關鍵或許就是在於他們始終都保有自己的風格,儘管這過程中不見得符合市場主流需求,所以才會經歷沉潛,「作為演員,當你被人注意到時,一定具備某種獨特的魅力,我認為這才是無法被取代的東西。」找到這種無法被取代的特質,並將其融入每次的演出中,是曾敬驊接下來努力的目標。

 

表演也推動著曾敬驊直面自己。過去的他習慣在事事準備好後才有自信去接觸,但表演卻往往需要他放下這種控制,反而要讓自己在情緒中「失控」,「在現場時,必須放手去碰撞,即使超出劇本原有的設定,只要真切感受到角色的情緒,我就會試著把這份感受表現出來。」這一切的核心,還是演員能多多坦誠地面對角色,當他能夠同理角色,並真誠地替他傳達心中的所想,曾敬驊就感到開心。
 


曾敬驊隨時準備好在鏡頭前「失控」,放手體會角色的真實感受。(圖片提供/力天娛樂)

 

「開心」兩個字大概是曾敬驊在受訪中最常提及的字眼,而達成這種開心的方法其實一點也不複雜:誠實面對自己,知道自己要什麼,去做就是了。

 

就像在聽完每個提問後,曾敬驊總會沉思幾秒,然後慎重地給出回應。這一瞬間,你會發現,眼前這位穿著輕鬆的鄰家大男孩,其實與螢幕上的樣子並無二致。無論是面對戲中角色,或是與人對話,曾敬驊一直都是這麼真誠以待。
 


無論在鏡頭前或私底下,「真誠」是曾敬驊不變的特質。(圖片提供/力天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