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影製片的9堂課 第3堂 : 電影IP改編與劇本開發

發佈時間: 2021-10-27

內容轉載來源 : 台北電影節官方粉絲團 

文字紀錄|李育涵
攝影|劉于菲

「台灣電影製片的 9 堂課」第三堂邀請到電影《無聲》製片王威人主講「電影團隊的籌組與預算規劃」。他藉由《無聲》的實際案例,透過時間軸的呈現,清晰說明本片籌組規劃的過程。


⠀⠀⠀⠀
王威人首先介紹自己出身商科及電影背景,過去和導演柯貞年合作多次,他創立公司和成為製片的初衷相當單純──希望能和一群人共同創作、並且把電影實現。談及預算的控管,他會評估電影的開發、前期、拍攝期、後期及宣發各流程所需的人員及製作花費,以及製作重點比例的分配,譬如美術片或實景片,預算的重點就會相當不同。王威人認為順場表的製作是重要的一環,當內容量化為拍攝天數,就能在評估預算時抓得更清楚和精準,如需修改也能及早和導演和編劇討論。
⠀⠀⠀⠀
他透露一開始接到公視邀約,《無聲》起初預設是要製作成「電視電影」的規模,而後在申請台中補助的面試時,受到前輩的鼓勵,才決定把這部片做成「電影」規格,讓這樣的故事被更多人看見。然而這樣的轉變在規劃上增加許多變化與挑戰,原先預計在公視播映,因此沒有票房回收的壓力,變成電影後不只要顧慮預算、卡司及宣傳發行,還要考慮大銀幕的規格和細緻度,拍攝時間可否延長,以及要在影展或院線曝光?

⠀⠀⠀⠀
《無聲》的製作充滿許多挑戰性,如故事較為沈重且源於真實社會事件,在挑選未成年演員時被許多家長拒絕;以及手語部分需要提前訓練教學;因題材敏感,片中的校園由四個場景組成,所以必須架空環境以避免真實的連結。而後期耗時近乎一年,尤其聲音大部分是重新錄音,錄製約150小時。在資金的部分,除了電影預算規模的不確定性,較無可「對標」的國片供參考,還得承擔超支的風險。雖然過程不容易,但王威人有其想要完成的理由,除了受到故事和導演的觸動,還包括這個題材沒有人做過,挑戰性高,並且可能可以讓社會變得更好,種種都讓他希望跟導演一同創作且保有創作的純粹性。
⠀⠀⠀⠀
王威人笑稱《無聲》對他而言是「速成班」,在製作過程中收穫良多。他也補充劇組可多善加利用片花及海報,在尋找資金時能起到幫助。此外,要找到契合的資方及團隊是需要時間的,除了得具備熱情和共同信念,還要有愛。他期許能夠創造良好的拍攝環境,並且持續累積自己的信用,更感性的說:每部電影都是活的,有自己的生命、不同的風險與體驗,製片與導演都要發揮創意決定電影的走向,並珍視過程的可貴。
⠀⠀⠀⠀⠀⠀
⠀⠀
#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主辦
#台北市電影委員會合辦 #法國在台協會協辦
#台北電影節與南特三洲影展PAS工作坊聯合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