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把青」到「斯卡羅」 許英光巧手打造時光機

發佈時間: 2021-08-26

本文全文轉載自 中央社 文化+鏡頭外的台劇英雄

文:葉冠吟/照片提供:擷取自斯卡羅官方粉絲專頁 

1867年,美國商船羅妹號(Rover)在台灣瑯嶠外海意外觸礁,十三位船員漂流上岸求生,卻誤闖原住民領地被視為侵略者而遭殺害。一顆顆落地的人頭,濺起的水花漣漪,撼動美國海軍出兵攻打台灣,清廷亦派出五百大軍南下……


煙硝之中,一名「下瑯嶠十八社聯盟大頭目」的斯卡羅族人,為台灣締結了第一份國際條約「南岬之盟」弭平紛爭。但這段讓台灣躍上國際舞台的歷史,卻鮮為人知,也未曾在教科書出現,那些154年前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為生存搏命的各個族群也被遺忘。


導演曹瑞原試圖藉由影集「斯卡羅」將這段沉睡中的台灣歷史找回,像拼圖般、拼回這座島嶼「母親」的完整面貌。其中首要關鍵,就是還原1867年的南國樣貌,讓觀眾能走進劇情了解人物,也讓演員身歷其境,相信自己真實活在當下,穿越時空化成角色。

 

而這雙為場景注入時代殘留靈魂的巧手,來自曹瑞原背後的美術總監、陪他拿下兩座金鐘獎的許英光。

 

「一把青」到「斯卡羅」 金鐘美術許英光陪戰友上天下海

棕色頭髮藏著幾許銀絲,57歲的許英光帶著溫和笑意,在螢幕前靦腆詢問:「要直接照著訪綱回答嗎?」身為隱身攝影機幕後、30多年資歷的影視幕後美術人員,燈光焦點突然聚集在他身上,許英光顯得稍微生澀卻真摯。

總被劇組工作人員喊一聲「許哥」的許英光,擅長製作年代(時代)劇,是導演曹瑞原多年的好友與搭檔。 


兩人從2003年起,接連攜手推出「孽子」、「孤戀花」及「一把青」,將場景倒回1970年的台北新公園、1948年的夜上海、1945年的南京空軍機棚,看見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悲歡離苦。

值得驕傲的是,許英光加上曹瑞原的作品更是金鐘保證,不僅每推必中,「孽子」和「一把青」也讓許英光抱走兩座金鐘獎最佳美術設計。

自然,曹瑞原2018年起籌備多時,聚焦1867年「羅妹號事件」的史詩新作「斯卡羅」,也不忘找上老搭檔。

只是這次得回溯154年前之久,曾被視為「化外之地」的瑯嶠地區(恆春舊名),迄今仍保存或記載的資料相當稀少,更遑論這段歷史牽涉多族群、多人種,還有磅礴的海戰場景,想如實還原,簡直是台劇前所未有的大製作。 


曹瑞原坦言,若掌握不到時代氛圍,不論服裝、道具或場景,「做出來的東西都是假的、都沒有靈魂。」美術陳設被賦予極大責任,而這份厚重的寄望就落在許英光肩上。

讓許英光忍不住苦笑,拍攝空軍題材的「一把青」,要他處理天上飛的飛機已經夠難;現在,又來一個涵括海戰史實的「斯卡羅」,「曹導的片子真的越來越困難,每次合作都覺得是最後一次」,頓了一會,「不過每次都會被他的熱忱感動,好吧,就再做一次。」許英光更為曹瑞原放下中國的工作,回台灣陪他扛起這個拼起島嶼「母親」的使命。

至於曹瑞原到底說了什麼說服自己?許英光笑了笑,直呼要翻一下日記才知道。

 

道具臨時工半路出家 許英光愛上拍片不歸路


許英光每天寫兩種日記,一份是預算日記、一份是平時日記,這個習慣從他開始擔任美術指導後養成,迄今寫了10多年,沒寫還睡不著。

「拍片的東西有很多,每一筆帳、每一個場景、每一個人,每天要安排30多個人,要知道他們在做什麼,明天要負責什麼事」,許英光笑言年紀大了只能靠日記,畢竟到了拍攝現場就像作戰,指揮官方向混亂,打仗就像一盤散沙。


控管預算也是美術指導的重要職責之一,許英光調皮吐露:「會計問我錢花到哪,日記寫清楚才好交代,自己要保護自己嘛。」近年日記還成功E化,從紙本升級電子檔,整理好隔日工作行程,能馬上傳給組員交代。

不過回想當年踏入影視美術圈時,許英光說幾乎沒有「美術指導」這號人物。

19歲前的許英光,和美術的關係八竿子打不著,也沒有就讀相關科系。他就是個出生被稻田包圍,和八個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的竹北農村少年。接觸影視幕後的契機,得感謝朋友意外揪他「代班」的美麗邂逅。

剛畢業的許英光,有天被朋友找去當時亞洲最大製片廠的中影文化城,擔任道具臨時工代班,當時正流行古裝片、僵屍片,許英光印象裡,每天就是不停替劇組放煙。

放著放著,每天領著700、800元現金,外加100元飯錢,讓許英光驚覺:「這個行業還蠻好賺」,不小心一腳踩入影視美術,從道具小助理慢慢磨成美術總監,這段長達30年「愛上拍片這條不歸路」的實務歷練,也成為許英光最扎實可靠的根基,不過他也笑著補充:「現在沒那麼好賺啦」。


早期中影雖有「美術指導」職稱,這號人物除開拍前畫圖與出現在片尾名單,整個拍攝期幾乎不會參與,許英光只得一個人包辦所有道具工作;後來接觸電視劇,初期仍沒有美術一職,直到後期越來越重視細節,才漸漸有所區分。

許英光笑言,當年擔任「孽子」美術指導時,美術組從頭到尾只有他和3名夥伴,其中一名還是為搭景請來的臨時工,10多年後「斯卡羅」劇組裡,許英光身旁總算站了30名夥伴,讓他很是欣慰。

 

重返154年前不容易 許英光從史料勾出蛛絲馬跡


許英光每回接到劇組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熟讀劇本,掌握故事年代、地理位址、場景與角色人物設定等基礎,開始思考可能符合條件的場域、道具,再來就是最核心的資料蒐集。

年代劇最重要的就是還原歷史並構築「氛圍」,許英光強調絕不能憑空想像、設計,「當有人質疑時,就有資料能夠對比佐證」。

許英光分享,過去能找到80到100年前日治時代的資料就挺了不得,這回加碼到150年前,簡直難上加難,堪稱從史料中勾出蛛絲馬跡。

攤開劇組公布的田調書單,滿滿6頁上百本書籍,包含真實登場人物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撰寫的「南台灣踏查手冊:李仙得台灣紀行」、英國探險家必麒麟著作「歷險福爾摩沙」等書籍都得狂嗑狂啃。

拜訪當地部落耆老、文史工作者,參訪斯卡羅族部落舊址、社寮(現今屏東射寮)等地實地考察更不可缺,僅有口述、沒有圖像的建築、物品,許英光與團隊也會初步了解、繪製,與老師們確認後再動工。

光是上述考察就花費一年,搭設實景又再花了一年,因為台灣根本沒有片廠。


為圓台劇夢甘願從零開始 挑戰一年還原百棟建築


「斯卡羅」期許呈現台灣的多元族群文化,1867年南台灣的土地上,斯卡羅族、平埔、閩南、客家、清廷、洋人,各個族群都正為找到安身立命的角落,奮力一搏。


劇組要求的實景搭設,就包含當時商業中心、繁華富庶的府城,以及瑯嶠地區漢人居住的柴城、客家壯保力、統領埔,原住民部落豬朥束社、龜仔甪社和重要交易港口聚落社寮。

早年台灣還有中影文化城提供古裝片拍攝基地,但現在片廠早已關閉。「斯卡羅」劇組和許英光只得一切從零開始,在屏東、台南兩地埋首奮鬥。

短短1年內,他們蓋了近百棟房子,許英光自嘲變成「營造廠」,睜眼蓋、閉眼也想著蓋。他指出,通常這個份量的實景搭建,至少得花上2、3年,只是礙於經費、製作環境,許英光只能率團隊與時間賽跑,但每棟建築細節,絕不馬虎、各有考究。

除了遵循各族群建築特色外,許英光也會考量居住環境的地理建材。舉例來說,閩南人較爲富裕,大都市府城建築使用較高級的紅瓦,就算到了偏僻的瑯嶠地區,閩南人為主的聚落「柴城」,除了茅草搭屋外,也看得到些許紅瓦;較深山的原住民部落則會就地取材,使用木材或搭建土屋。

一提到府城,許英光也忍不住吞下誠實豆沙包吐槽:「府城CP值真的很低」。

為盡善還原,曾經商業極其繁盛的府城,許英光與團隊埋首整理位於台南、閒置多年,欲作為影視基地的岸內糖廠,「起初草長得跟人一樣高,地底還埋了一堆老糖廠鋼筋」。

從除草、清地基開始,許英光在荒蕪平地上,逐步搭起閩南式建築街廓的3條主街、3條附街、3個廣場和一座大城門,超過80間店面陳設道具作舊,「結果只拍了一個禮拜,卻花了總預算很大部分。」許英光語氣中充滿無奈,完全能想像他看見預算表超支時的糾結神情。


不少人好奇「斯卡羅」劇組為什麼不去中國借片廠,而是在台灣苦哈哈地燒錢蓋房子?就得回到曹瑞原拍「斯卡羅」的初衷,希望開創台灣影視產業競爭力,提供拍攝大河劇的資源。這座清朝府城街區,在前期規劃早已作為永久建築執行,具有建築執照與結構技師認證。

許英光期許這顆自己與「斯卡羅」劇組注入的心血影視種子,能好好發芽,讓後續劇組不再需要為了搭景苦苦籌錢。據他所知,後來已有兩組劇組順利進駐拍攝。

 

搭景與天搏鬥成日常 「斯卡羅」殺青心得只有兩字

不過搭建場景,尤其戶外,也是場與天搏鬥的比試。

吳慷仁飾演的「水仔」所居住的社寮是當地鮮有的沙岸,因為位於溪流出海口,形成天然海灣,成為澎湖、泉州及台灣府互通有無的重要交易港口。

為了呈現社寮獨有的碼頭,許英光在屏東找到一個美麗的出海口,符合社寮所需條件,有山、有堤防、有小湖、有沙灘,相當美麗。


只是勘景是4月,到了搭建期7月,沒想到迎來颱風季,溪水暴增衝垮波堤,水面上剩下石頭,沒了湖,嚇得許英光趕緊請大卡車來製作人工攔砂壩。

好景不常,在劇組正式拍攝的冬季,又迎來東北季風,再次無情地把攔砂壩摧毀,許英光只好再出動卡車救火,讓他每回要拍攝社寮碼頭橋段時,都煩惱不已,所幸最終順利搞定。

被問及天天寫日記的許英光,「斯卡羅」殺青那天心情筆記寫了什麼,他哈哈大笑,雖然得再重翻確認一下,但應該是「無語」兩字。忙了兩年多,總算能把一部戲好好放下,千言萬語都無法形容。

 

古物收藏出新意 為「斯卡羅」貢獻十卡車道具


即將從5字頭邁入6字頭,許英光坦言,自己早在過半退休生活。

投身影視美術產業後,許英光多了份嗜好——收藏老傢俱、古董,從桌椅、櫥櫃、農具、收音機到日治時期老報紙、廣告不等,「外面越難找到的,我越喜歡收藏。」許英光眼神閃爍著愉悅的光芒。

最近的新收藏,就是一台逾百年歷史的老牛車,是拍攝「斯卡羅」時有人送他的。


沒接案時,許英光最享受到跳蚤市場挖寶,從南到北都有他出沒的身影;要不就是窩在竹北老家修復傢俱,除了上漆、整理,還要「開箱」背版,「特別是鏡子,後面怕破裂會墊很多早期的報紙、廣告,許多日治時期都資料都是從中找到。」

許英光偶爾也會把整理好的傢俱拿去網拍,或與同好交換,「在家都不會無聊」。真的不無聊,由於家中早已擺不下他的心頭肉,許英光不只額外租了一個倉庫,還親手在屋旁搭設一間木屋,作為傢俱陳設區,並不時改變配置。

如博物館般的收藏,也成為劇組道具來源,許英光笑言光是這回拍「斯卡羅」,就從他家載了10台卡車南下,府城場景陳設,許多櫥櫃都是他的私藏,「喜歡的東西可以拿出來拍片,感覺很有成就感。」偶爾看見這些當過演員的道具,也能浮起拍攝的回憶。

也因爲長期與傢俱、道具共處,許英光腦袋裡彷彿內建3D陳設圖與道具清單,每當他在搭一個景時,就能浮現已陳設完的空間畫面,該用什麼年代的桌椅、床板大小或如何調度道具,都拿捏的一清二楚。

 

念舊之人惜物惜情 許英光年過半百自在做自己


只是近年,許英光的接案量降低了。不是沒人找他,而是他時常婉拒,「我龜毛啦」,劇本如果不喜歡,導演不大熟悉、風評不好,寧願在家省吃儉用修傢俱。

每部戲總是想求好,盡善盡美的許英光,從業多年難免遇到劇組不支持,或編列的預算做不出他所期望的品質等窘境。他坦言,確實會有萌生退意的無力感,卻又於心不忍讓劇組開天窗,只能隱忍做下去,內心天人交戰讓他感到疲憊,曾坦言很多時候,環境不允許把興趣或理想加在工作上。


現在年紀大了,許英光能豪爽地說:「快退休了,無所謂!」好好做自己喜歡的事,與喜歡朋友、劇組共同奮鬥才甘願,他不怕苦,「越辛苦、越累的片,懷念與記憶比較深,工作人員的感情也越深。」他現在還是想跟曹瑞原、劇組夥伴吃飯,配飯話題還是離不開拍片點滴。

這個月底,許英光準備南下重返「斯卡羅」拍攝地屏東,要與心愛的小黑豬、小黑狗會面。

過往家禽會穿梭在閩客聚落、部落,許英光為此養了一窩動物,三頭黑豬、三條高山犬、十幾隻雞與鴨,還有頭每天牽來上班的牛;沒想到黑豬、黑狗從幼仔養大,歷經一年多籌備期養出感情,不僅會跟著許英光走,還會撒嬌翻肚皮討摸。

拍攝期結束無法帶著牠們北上,只好免費贈與在地居民,唯一要求就是「不能殺」。拍攝「斯卡羅」最難忘的事,許英光首先脫口而出的,就是養動物養到忘不了,手機還有牠們的照片。

念舊之人惜情、惜物,最後再加一筆,惜動物。

這個「惜」字,涵括珍惜,愛惜,這般溫暖心細,才能從時光洪流中,擷取出埋藏在土地裡的吉光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