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歐洲「非單一國別電影」發展,觀察比利時電影產業 之國際思維

發佈時間: 2018-12-13

 
 
 
隨著電影產業全球化發展,許多電影早已不能以單一國別來歸類,而跨國資源的投入與整合更是近年的趨勢。以亞洲區域來看,各國皆在尋求跨國合製的機會,例如中國大陸市場成為許多國家爭取合作的對象;韓國近年開始與印尼、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合製電影,並在當地市場獲得票房佳績;以內需市場為主的日本也開始積極尋求國際合製機會。
 
跨國合製電影在歐洲更是相當常見且行之有年,尤其在歐盟共同發展的脈絡下,歐洲電影產業的資源共享互利已蔚為常態。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成立的歐洲視聽觀測站(European Audiovisual Observatory)於 2017年與 2018年公開出版的報告,乃針對「非單一國別電影(non-national film)」進行統計分析。
 
(圖為歐洲電影【尋找柏格曼】劇照,由台北金馬影展提供)
 
歐洲視聽觀測站指出,近年「非單一國別電影」在歐盟國家之電影院、電視及 TVOD的 整 體 發 行 量 逐 漸 大 於 「 單 一 國 別 電 影 ( national film) 」 , 其 中 , 跨 國 合 製(co-production)電影在歐洲「非單一國別電影」中的代表性相當高,隨著後端通路的興起,跨國合製模式也促進小型製作在歐盟電影市場的發展。由於跨國合製的模式愈來愈多元,本文聚焦分析由雙邊或多國聯合製作的跨國合製電影發展。
 
(一)歐洲「非單一國別電影」的國際流通優勢
以歐洲電影而言,雖然單一國別電影個別在國際市場上的票房收益普遍較高,但實際發行國家總數較少。歐洲跨國合製之「非單一國別電影」在國際的流通量幾乎是「單一國別電影」的兩倍,其中,英國的合製電影約有 96%會在海外發行,羅馬尼亞、比利時、法國、芬蘭等國之合製電影在海外發行的比例亦高,分別占該國合製電影的 77.4%、 73%、72.7%、72.5%;而與非歐洲國家合製的跨國合製電影在海外發行的比例平均則約為 54.4%。
 
根據歐洲視聽觀測站的統計,2010年至 2015年間,歐洲「非單一國別電影」部數約占歐洲電影的 24.2%,其觀影人次則為全歐洲電影的 50.3%,每年平均創造 67.68 萬觀影人次;換言之,歐洲「非單一國別電影」之每年平均觀影人次約為「單一國別電影」的三倍。與此同時,電影平均發行國家數量是另一項可評估的指標,整體而言,歐洲「非單一國別電影」的海外發行地區平均數量高於「單一國別電影」。
 
(二)歐洲國家從事跨國合製電影的合作類型
歐洲視聽觀測站大致將從事電影跨國合製的國家區分為三種類型。一是產製資源不足的國家,產業仰賴外國合作夥伴(如盧森堡、斯洛伐克…等);二是電影產業規模屬中型的國家,透過國際合作共同產製來達到強化產製能力的目的(如比利時、愛爾蘭、葡萄牙、克羅埃西亞、丹麥、瑞典等);三是國產電影產製表現佳的頂尖國家,希望透
過跨國合製極大化該國電影發展潛力(如法國、英國、西班牙、德國…等),此類也是歐洲合製電影數量規模最大的國家。
 
就歐洲各國實際電影產製量觀察,由不同國家製片人聯合製作之電影數量大於當地國產電影的國家,僅有比利時和盧森堡。其中,盧森堡屬於第一類國家;比利時則為第二類國家,且為歐洲前八大主要聯合產製電影國家中少數非產業規模頂尖國。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歐洲視聽觀測站的報告認為,儘管電影製作量是影響歐盟「非單一國別電影」出口的關鍵因素,不過,特色電影之製作量對出口表現的影響亦相當強烈。從結果來看, 比利時、瑞典、愛爾蘭、丹麥等國之電影出口效率似乎高於西班牙、義大利、德國等電影產量較大的國家。
 
從合作關係來看,根據歐洲視聽觀測站的統計,法國-比利時合製電影是歐洲電影最常見的雙邊合製夥伴,2010年至 2015年間共計 207部電影作品。其次包括英國-美 國合製、義大利-法國合製、法國-德國合製、比利時-法國合製等,也都是相當常見的組合。
 
 
資料來源:European Audiovisual Observatory (2017), Film production in Europe.
圖 1-1 2010-2015年間最常見的歐洲跨國聯合製作組合
 
歐洲視聽觀測站指出,文化接近性和語言共享在跨國合製的組合上確實發揮作用,尤其顯見於法國-比利時合製、比利時-荷蘭合製、奧地利-德國合製、斯洛伐克-捷克和北歐國家之合製與交流。
 
(三)比利時電影跨國合製關係發展
進一步探究比利時與他國建立夥伴關係的背景與優勢。依時間序列來看,比利時與
法國(1962 年)、德國、義大利、以色列、突尼西亞、加拿大、瑞士(1989 年)等國皆有國家層級的合作協議。同時,比利時也是 2004年歐洲電影合作製作公約的締約國。此外,比利時參與歐盟組織的相關推動計畫,享有歐盟會員國之電影產製資源。例如「Creative Europe 2014-2020」計畫之一環,包含加強歐洲電影的跨國運作能力,以及
促進歐洲影視作品的跨國流動;歐洲理事會成立的歐洲基金-Eurimages 也致力於支持 跨國合製,比利時即屬於其 36個會員國之一。
 
另一方面,自 2004 年開始,在比利時瓦隆-布魯塞爾聯邦(法語區)電影中心(le Centre du Cinéma)的倡議下,與魁北克的 Sodec、法國 CNC、瑞士 OFC、加拿大的Téléfilm Canada、盧森堡電影基金(le Fonds du Film luxembourgeois)和其他法語系國家之國際組織共同建立法語合作夥伴網絡-EFAD,促進與支持法語跨國合製電影及相關
專業知識的交流。近年來,瓦隆-布魯塞爾聯邦的電影中心仍持續致力於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夥伴,促進國際合作,並與法語系國家/地區之電影專業人士定期舉辦會議(近年則加入智利與荷蘭),研究制定共同產製協議的機會。
 
針對以法語為主的聯邦政府,瓦隆-布魯塞爾聯邦所成立的電影與視聽中心(le Centre du Cinéma et de l'Audiovisuel)至 2018年共已簽署 10項聯合製作協議,合作對象包括葡萄牙(1993年)、突尼西亞(1997年)、摩洛哥(2000 年)、義大利(2000年)、法國(2004年)、瑞士(2008年)、中國大陸(2012 年)、荷蘭(2016 年)、 智利(2017年)、加拿大(2018年)。
 
(四)藉比利時經驗反思臺灣電影產業
綜合來看,比利時作為在法國周邊之同語系國家,其電影產業從產製到市場必然受到法國影響,不過,比利時電影產業相當側重借他國之力推動該國電影產業,其關注的不只是比利時國產電影,而是將所有產製投入都視為推動電影產業發展的項目。從市場結果驗證,比利時電影在國際發行的票房表現與出口效益佳,跨國合製所富含的多元性也成為支持該國電影發展的能量。
 
對比臺灣電影產業,臺灣電影產製量與市場規模難以成為國際大國,且作為華語電影的一環,多年來的發展與語言文化相近的中國大陸息息相關。在電影產業全球化與跨國合製的發展趨勢之下,或可參考比利時思維,一方面順應國際趨勢,藉由跨國合製深化國際連結,進而提升我國電影的市場回收機會,一方面打破過往片型侷限,並透過電影類型多樣化培育人才,為我國電影產業未來發展注入新活水。
 
從面對鄰近大國的策略來看,目前許多國家雖嘗試與中國大陸締結合作關係,但因中國大陸產業環境與政治體系的特殊性而難以直接合作,需藉由瞭解當地產業文化的對象嫁接以降低進入門檻,因此臺灣應把握眼前之電影產業文化戰略之潛在優勢,透過主動尋求更多元的國際合作資源創造不同的發展機會,重新定位臺灣電影在全球產業鏈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