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編劇講堂」 東西方編劇概念大不同

發佈時間: 2017-09-20

 
由臺北市政府、臺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財團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台北市電影委員會承辦的「2017台北電影學院-編劇講堂」,今(19)日在香格里拉遠東大飯店舉行。今年「編劇講堂」特邀《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的日本金獎導演行定勳,以及曾任迪士尼片場監製的美國編劇協會成員莉希雅.維拉絡沃絲兩人擔任講師。兩位講師一東一西毫不藏私的分享日本與好萊塢截然不同的編劇概念,讓兩場近600位有志於編劇的學員們滿載而歸,兩場會後均有不少學員搶著提問、簽名與合照。
 
 
台北市電影委員會總監饒紫娟介紹講師時表示,行定勳導演的作品多半描繪都市中平凡的弱勢大眾,真誠而動人,其將日常生活的經驗幻化成劇本的功力相當值得年輕導演與編劇學習。而莉希雅.維拉絡沃絲的講座則是影委會與美國編劇協會的首次合作,希望藉這次的機會讓台灣影人對好萊塢票房電影的編劇模式,有更深一層的了解。講座開始前,饒總監也代表台北市致贈獎座以感謝兩位講師。
 
「我從1977年出道至今,拍了22部電影,大家覺得我的導演路很順遂,其實不然,沉入大海未能拍成電影的作品,大概有兩倍之多。」行定勳首先以自身經驗出發,說明商業電影拍攝時的困難及複雜程度。他認為許多事情必須隨著資金、環境的改變而有所妥協,唯獨劇本的精神是唯一貫徹始終的方針。他也強調,目前日本主流電影場取材自暢銷小說或漫畫,但對他而言,電影劇本需有原創性,即使是改編作品,也應該融入編劇、導演的見解。
 
行定勳以《GO大爆走》、《日出前向青春告白》等電影作品為例,講述「理想的電影專注於描寫平凡的生活細節」的編劇原則。他在講座中回憶起1980年代擔任副導時,為了看侯孝賢的《戀戀風塵》,向劇組前輩撒謊的往事,也表示侯孝賢、楊德昌等台灣新浪潮的導演,以安靜的口吻挖掘生活瑣事的風格,對他影響甚大。
 
此外,行定勳透露,他非常喜歡台灣的日常氛圍,此次來台的另一目的,即是來台為正籌畫的新片勘景,新片描述一對日本情侶來台旅行,卻因為吵架而各自體驗台灣夜晚的故事。他希望有機會能將台灣夜晚的釣蝦場、24小時營業的書店等令他印象深刻的夜景放入電影中。
 
不同於行定勳專注描繪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下午的講師莉希雅.維拉絡沃絲則為學員介紹好萊塢的編劇模式。她強調好劇本的要素,角色、衝突、主題與架構缺一不可。她以《鴻運當頭》、《社群網站》等影片為例,說明精彩的個人故事,必須截取、聚焦於最有趣的時期,不要流水帳式地從搖籃寫到墳墓。
 
莉希雅.維拉絡沃絲在講座中花了很多篇幅說明「角色」的重要性,她說編劇對角色的了解,必須如同家人般深入,她鉅細靡遺地列舉出23項發展角色時的特質清單,並特別提醒學員,除了外在特質外,清楚定義角色「想要(want)」及「需要(need)」,將是劇本最重要的環節。她也分享自己替電視台潤飾女足球員阿比·瓦姆巴赫的經驗,她指出創造角色時的田野調查,以當面訪談為最直接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