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歐洲跨國合製趨勢推動我國電影產業與國際 接軌:專訪國際知名電影製片人王琮製片

發佈時間: 2017-06-01

 
本文轉載自 :
發行/文化部
編撰/財團法人臺灣經濟研究院
 
 
 
在全球化的環境之下,臺灣電影市場規模先天受限,近年我國將目光朝向吸引外國電影來臺拍攝、與國外合作製作等。除了中國大陸的兩岸合拍片,盧貝松執導的法國電影《露西(LUCY)》、馬丁·史柯西斯執導美國電影的《沉默(Silence)》等,皆選擇前來臺灣拍攝,使臺灣電影環境躍上國際舞臺。因此,本期邀請長年於法國擔任製片人的王琮製片人,分享近年跨國合製電影的趨勢,以及對臺灣電影發展的看法。
 
(一)跨國合製電影的國際趨勢
王琮製片這幾年大多在法國,法國電影環境長年發展下來,具有包容其他國家文化的文化性,法國對其他歐洲國家、南美洲都有相關的合製措施,所以製片人在法國、德 國、荷蘭、丹麥或挪威等國,皆有許多機會可以跟各國導演及團隊一起合作。
 
歐洲電影大多比較偏向藝術電影,操作方式與商業電影不同,但都可以看到跨國合作的一些趨勢。王琮製片舉例,近期有一部片以法國製作公司為最主要的製作公司,導演是伊朗導演,資金來源包括法國、荷蘭、德國、智利,這樣的跨國合作比較容易盤整到完整的資金,製作團隊也能結合各國的技術人員,例如,該片的攝影師是法國人,收音師跟服裝是德國人,Boom man是荷蘭人,後期的影像及特效都在法國巴黎製作,後期的聲音在德國製作,拍攝則在智利,演員大部份是西班牙人。此類電影的國別是屬於 法國電影,也是智利電影、德國電影、荷蘭電影,更可說是歐盟電影。
 
這樣的跨國合作是藝術電影的趨勢,此趨勢不只發生在歐洲,也包括中東,例如巴勒斯坦因為政治及長期戰爭之因素,無法尋找到足夠的電影資金,因此巴勒斯坦電影可能透過丹麥及法國集資,然後再到其他地方找資金夥伴。中東也開始有一些創投資金,如卡達的「多哈電影基金(Doha Film Institute)」是以扶持及投資阿拉伯語系的電影為主,不限制於當地導演。
 
許多國家現在都有跨國合製基金的機制(minority or international co-production fund),雖然是聯合製片,或不是以該國為主要製作方,但只要符合該國對聯合製作的條件及規則,就有機會爭取或申請相關資金的協助。這種措施是希望電影可以更加多元豐富,更能在國際上曝光,甚至成為該國電影產業的一部份。若要更精確地定義,在全球化的趨勢之下,「本國電影」的概念已經不限於語言或當地拍攝,而是「產業能參與的成份」。
 
(二)從歐洲電影的跨國合作思考臺灣電影
當歐洲電影要討論跨國製作,首先第一個考慮便是「聯合製作」。由於歐洲經濟的萎縮,加上電影技術上的民主化,投入電影創作的門檻降低,獨立電影的成本雖然比過去低,導致非常多的案子產生但同時資金來源也因此縮小,因此製片人更需要去別的國家尋找資金。有時影片會希望在故事發生的當地尋找資金,或是當地發行商對電影發行的可能性。
 
聯合製作需要資金來源,不管是國家中央政府的、地方政府的,或是民營機構投資。一旦當地的聯合製片人有為合製電影帶來資金,會使聯合製片人有較多的籌碼跟國外團 隊談判交涉,在不影響創作本身的前提下,可以要求主創團隊不是只有國外的演員或國外的創作團隊,雙方可以有更多結合和合作的可能性。
 
國際組合的團隊當然有其工作困難度,每個地方的拍攝習慣、工作習性、團隊配置 等等幾乎都不一樣,王琮製片認為,透過合拍可以讓臺灣的工作團隊與國外團隊磨合。臺灣人需要更多的合作機會,才能知道如何適應國外團隊的工作習慣,進而跟臺灣的工作習慣相協調。遇到文化上的工作落差,中間的製片人需要跳出來緩頰,讓雙方了解彼此的思考重點和矛盾的原因,劇組自然會慢慢找到中間的彈性,各環節的工作人員才能更懂得變通,提升自己的應變能力。然而這些都需要靠時間和經驗累積。
 
王琮製片直言,臺灣電影其實跟歐洲電影比較相近。臺灣電影好比中小型企業,獨立電影比較多,內容也很多元,因此,獨立製作除了臺灣自己的電影,也應該思考及利 用各地所提供的諮詢及工具,如何到歐洲尋找合作夥伴?或是有什麼樣的歐洲電影能夠來臺灣尋找合作夥伴?
 
歐洲有很多影展創投的平臺,有很多工具提供給全世界的導演或製片人去利用,例如劇本可以媒合專業顧問,年輕製片也能收取市場操作的建議。但近年在這些影展或創投的平臺上,能看到菲律賓人、泰國人、中國人,卻很少看到臺灣人的影子。
 
王琮製片認為,要談國際接軌,首先要讓年輕導演有機會接觸國際工具,近年引進的法國南特影展「國際提案一對一工作坊」就是很好的窗口,臺灣電影的創作可以不只是依賴臺灣當地市場、中國大陸市場,在未來開發別的市場的可能性。因此,臺灣的導 演、製片或電影工作者要如何取得這些國際資訊,進而利用這些工具進入歐洲尋找市場 可能性、尋找工作夥伴的可能性,是當前重要的議題。
 
(三)臺灣電影的機會與建議
面對國際合作,王琮製片認為,臺灣可能還是會擔心中國大陸的電影來得太多、太快,但這個問題其實很矛盾。臺灣的商業電影如果要尋找更大的市場,一定是往中國大陸邁進。可是,中國大陸的政治因素非常複雜,對各國電影來說,操作上都比較困難,尤其是藝術電影或獨立製作的國際合拍片往往會受到題材或內容的限制,相對的,臺灣是一個自由創作的國家,反而有更多跨國合作的可能。
 
臺灣的電影環境可能不像泰國可以吸引很多歐美團隊到當地取景拍攝,或中國大陸雄厚的資金及廣大的市場,但臺灣有自己的優勢,對於歐洲團隊來說,歐洲大部份年輕一輩的導演都看過楊德昌、侯孝賢、蔡明亮等導演的片子,對他們而言,臺灣是一個創作地的嚮往。同時,近年也有香港電影人、日本電影人會來臺灣取求合作的機會。而我國年輕一輩的主創人員很多都是從國外留學回來的,在人才上不虞匱乏,只是缺乏機會。
 
如果臺灣能有一個針對合製電影的基金(co-production fund),自然而然會有其 他歐洲的製片人及導演往臺灣參加創投尋找合作的機會,可惜目前臺灣對於國際合製電 影尚無完善的機制。臺灣目前的策略較停留在如何吸引國外業者來臺拍攝的階段,但協拍工作處在代工的觀念裡,對臺灣業者的幫助有限。
 
王琮製片進一步說明,假設同樣是一百萬美金,何不拿來補助我國的製片人參與國際影人聯合製作影片,使臺灣製片跟國外團隊合作時,可以爭取版權或創作參與的比重,而不只是提供資金誘因給國外團隊來臺拍攝。此做法等同鼓勵臺灣製片去尋找不同的電影的可能性,也許能促使具有國際溝通能力及人脈的年輕電影人,在國際影展上爭取到更多跨國合作機會。例如,若有歐洲電影正在尋找到亞洲拍攝的可能,以及正在各國籌組資金,當我國的製片擁有足夠的組織能力及資金來源,自然而然會有國際的製作團隊 跟臺灣合作,未來這些片子在影展、競賽也都代表臺灣,影片的主創也能與國外的主創享有同樣的肯定。
 
王琮製片分享此次臺法合製電影《愛之牆》的經驗,臺灣其實很缺乏與歐洲電影合拍的資金,但高雄市及臺中市政府的資金投入,使臺灣不只是拍攝的地點,而是故事發生的地方,演員及主創團隊也都有臺灣工作人員參與。臺法合製不再只是臺灣大導到法國拍攝,法國的導演也有機會可以來臺拍攝。這部電影是法國電影也將是臺灣電影,臺灣電影便開始多樣化,不限於主要語言,而是在國際接軌的狀態下能夠包容其他文化進入臺灣的文化。
 
比較健全的國際合作機制需要有聯合製作的資金扶持製片人,讓臺灣成為跨國合作電影的「聯合製作人」,如此發展,臺灣電影產業不只是國際影片的代工業者,也將在短期內成為無可取代的主創團隊;因此,發展合作、合製的機制,能使臺灣的電影工作人員及產業更跨一步與國際電影產業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