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大電影系人才躍昇計畫 探討臺片潛能

發佈時間: 2017-02-05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系105學年度人才躍昇計畫邀請到客座教授杜子樹老師(Ronald Michael Norman)開設《類型電影研討》、《電影電視喜劇研究》及《編劇工作坊》等三門課程,透過他長期對臺灣電影觀察與結合自身的經驗,帶領學生一同探討臺灣電影未來的發展潛能。
 
 
擁有實務經歷與豐富教學經驗的杜子樹教授曾任美國Horizons Productions製作公司總監,也參與過多項好萊塢電影編劇工作,合作對象包含英籍導演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等專業人士,並在德國、瑞士、義大利、英國、韓國、香港與臺灣等多國擔任製片。因為熱愛臺灣電影,自他訪臺任教於國內多所大學迄今,也長達二十餘年之久,一路見證著臺灣電影新浪潮的黃金時期。
 
而他於本學年度在北藝大所開設的《編劇工作坊》為一門密集課程,利用短短的9週時間(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帶領參與編劇工作坊的學生,以未來可實際拍攝為目標進行創作,合作編寫一篇完整的電影劇本。善於觀察角色互動與情境建立之細節,並以犀利提問的杜子樹老師於課堂中,不斷引導學生不斷反覆推敲文本的層次,尤其強調情節非打造優良電影的唯一要素,而角色的人性化特質才是彰顯電影價值的重要環節。
 
杜子樹教授鼓勵學生在修改劇本時,應客觀推理劇情與角色反應的合理性。特別是劇本中每個畫面與動作,都應是編劇者有意識的經營與規劃。他認為,即便對觀眾而言一閃而逝的畫面,編劇都應能明確指出其在劇本中的用意,而非憑直覺書寫。這次的工作坊以好萊塢的協同編劇情境進行操作,在第一周完成劇本發想,第二周建立初步架構,到了第四周學生已完成劇本初稿,對於劇本產出的效率,學生表示驚訝之餘,也充滿著成就感。
 
另在《電影電視喜劇研究》課程中,透過每堂課撥放電影開頭前十至二十分鐘的片段,讓學生分析導演在鏡頭上的運用及演員所展現之演出。該課程強調學生在分辨電影類型與喜劇元素之外,應以創作者角度觀看不同導演呈現的手法,客觀解析個人好惡的緣由,並思考是否認同導演的判斷,抑或是會採取不同的表現形式。
 
課程中,杜子樹教授歸納出電影的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角色的對話與行為」;第二層次為「角色相信且感知的事物」;第三則為「觀眾眼中角色的真心想法和感受,即便角色本身並無自覺」;第四層次則是「在劇情之外,電影意圖表達的意義與價值」。他表示,一部電影只要能達到前二個層次已是相當成功,而能到達第四層次往往已成就經典。
 
杜子樹教授強調,許多在課堂上播放或作為示範的電影即便有文化上的差異,但對於觀眾而言,並無太多理解的障礙,故能在國際影展或票房取得成功;包括英國導演Steven Daldry《垃圾男孩》、泰國導演彭力‧雲旦拿域安的驚悚懸疑片《69 Sixty Nine》、日本小津安二郎、黑澤明等導演之作品在國際間備受推崇。此外,臺灣導演侯孝賢、楊德昌和蔡明亮導演的作品也被西方視為經典。這些電影對於角色心境轉折的經營上給予許多空間,鮮少單純為了推動劇情刻意操作畫面或對白,同時期待這些超越文化藩籬的範本,可做為未來臺灣電影發展的思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