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撰文 / iTaiwanMusic.com編輯部)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編按:「音像」為「影音」之意,「數字」為「數位」之意)是中國大陸唯一的全國性音樂、影像與數位出版的行業組織,iTaiwanMusic.com編輯部透過對該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 - 王炬先生的提問特訪,以其長年投身於音樂產業的專業研究,尤其從數位音樂興起即參與其中的獨特經驗值,闡述中國大陸音樂產業的發展概況,以及現今音樂界所面臨的問題,分享其個人觀察與建議。
(圖片來源 : 天天向上官方微博)
CADPA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 - 王炬 簡介
為中國大陸音樂產業發展的資深研究專家,曾任中國廣播音像出版社副社長、中國唱片總公司(CRC)發行公司經理、總編室主任等。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 簡介 China Audio-video and Digital Publishing Association (簡稱CADPA)
「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是經由中國大陸新聞出版署及民政部批准而成立,為中國大陸最重要,且唯一的全國性音樂、影像與數位出版協會。該協會前身是「中國音像協會」(簡稱CAVA),2013年因應數位音樂環境的發展,首將中國大陸新浪、百度等網站企業,及中國移動等數位音樂運營商納入協會範疇,形成目前的組織架構。現旗下會員超過680個單位,涵蓋唱片製作、光碟製作、各類型影音出版、數位影音出版、影視硬體等各類型公司,定期提供最新產業政策與市場資訊,以版權認證、管理及推廣交流為主要業務,致力推動全中國大陸影音與數位出版產業的整體發展。
版權制度是音樂產業賴以生存的根本
關於近年來中國大陸在版權保護上的進展,以及因此對華語流行樂產生的影響方面,王炬認為:「坦白的說,中國大陸在音樂創作、尤其是影音製品的版權保護方面一直做得不夠理想。」他表示官方確實在版權維護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從促進立法(修訂著作權法)到執法(打擊走私盜版和地下光碟生產線)再到訴訟(起訴侵權盜版),雖有成效,但整體而言侵權盜版案件仍無法有效斷除。
王炬直指版權是音樂產業賴以生存的根本,因尊重版權產生的價值,支撐了產業鏈各環節良性的發展;一旦音樂產業不能養活創作者、表演者和經營者,這樣的產業很快就會枯萎。「進入數位時代後,影音娛樂產業無法面對突如其來的免費音樂、免費電影狂潮,這不僅是中國大陸所遇到的問題,全世界同業也都遇到一樣的問題。」王炬表示,到目前為止並沒有找到更好的解決辦法,只能從修訂著作權法、加強網際網路管理、研發新的數位產品,以及新商務模式的建立等各個方面著手,設法改變這樣的現狀。
免費音樂摧毀音樂應有的價值
對於現今音樂面臨數位新商務模式所產生的變革,王炬認為合法或非法的免費數位音樂利用,傷害的不只是音樂的價格,更嚴重的是詆毀了音樂本身應有的價值。「嚴格的說,目前音樂的發行方式幾乎與消費沒有關係,使用者既不花錢,也就不存在消費。」他感慨表示,當唱片發行無法為唱片公司及藝人帶來實質收益時,所謂發片純粹只是歌手的一種“識別標籤”而已。當數位音樂走向免費,或是被整體打包銷售(會員制、包月制)時,音樂作品本身也就不容易透過市場來顯現真正價值,這價值包含了:創作者、表演者和製作者的努力。
王炬進一步作了有趣的比喻。「數位音樂崛起,讓現代消費者佔盡了便宜,因為大量、優秀、價值不菲的歌曲與音樂,都成了不勞而穫、天上掉下來的餡餅。」他表示這些人類文明積累了幾百年才有的,莫札特、貝多芬的作品,就算在黑膠唱片、卡帶、CD時代仍需要付出代價才能得到。錄音技術成熟後,各種精心製作的錄音版本,全都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而來。八十年代華語歌曲的盛行,同樣是歌手、創作人大量投注累積而來,在西方國家更不乏音樂人因此而致富的例子,但免費音樂卻徹底的摧毀了這樣的美夢。「現在免費音樂幾乎已演變為消費者的新習慣,正在成長的孩子會問:音樂難道不是免費的嗎?」
大家都想利用音樂賺錢,但卻不願投資音樂內容
談到數位音樂整體發展,王炬表示目前中國大陸音樂產業主要投資方向都集中在數位音樂運營和營銷方面,這一塊商業模式因營收端確實能掌控,也容易吸引到投資人。但在音樂內容生產方面卻嚴重投資不足,雖然仍有唱片公司堅持投資做音樂、做歌手,但音樂產品在數位銷售上終究獲益太少,缺乏商業吸引力,面對這樣的狀況,王炬認為數位通路報表不透明是關鍵因素。
「傳統市場供貨與銷售之間是靠實體交易與結算,而現在的數位發行,產品給出了通路,卻沒有可靠信任的計算及控管機制,結算也是通路商給你多少是多少。」道出音樂產業獲利不均的難解現況。
從大環境來看,華語音樂曾經歷了一個歷史上最好的時期,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大約三十年。這三十年建立了龐大的華語音樂產業規模,主要集中在台灣、香港、中國大陸、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華人區域,形成了實力最為強大、最為雄厚的創作、製作、表演人才資源累積,也帶動了亞洲唱片業的發展。直到現在,可以說數位音樂的興起,也仍然仰賴、並享受著那個時代音樂資產累積所帶來的利益。面對目前音樂產業舉步維艱,王炬仍期許在音樂時代的變革下,產業能安然度過這樣的衝擊期,並迅速找到依循之路。
電視選秀節目火熱,但與振興音樂產業無關
問到由於大環境的變遷,現今流行音樂產業面貌已不同於以往,中國大陸音樂產業受到的影響為何,王炬表示現在唱片公司為了求生存,紛紛將業務重點轉向做歌手的演藝活動,這完全是無奈之舉,而這樣的處境也非常尷尬,唱片公司不做音樂本業,轉行經營演藝活動仍需面對演出市場未知的衝擊考驗。但相對的,中國大陸電視台的歌手選秀節目卻辦得異常火熱,也確實選出一些優秀的歌手,只是「節目結束後,這些歌手怎麼辦,不能只靠一次又一次的選秀吧?」
王炬認為選秀節目是以娛樂大眾為目的,並非以選出歌手為目的,更不是為了選出一首好作品為目的,終究電視台在乎的只是收視率和廣告營收!他舉實例「這麼多選秀節目,選出那麼多優秀的歌手,有那一首新歌給你深刻印象了?有那一首新歌廣泛流傳了?」再說因這些節目所產出的素人歌手,電視台當成短時間刺激收視率的籌碼利用,簽了約但無心培養,終究難在音樂市場成大器。可以看出電視台選秀對音樂產業振興起不了作用,靠缺乏原創的演出節目支撐更非長久之策。王炬憂心音樂產業大環境失調所產生的嚴重後果,包含優秀人才大量流失、新人後繼乏力、優秀的作品越來越少。
演唱會不能只看表面風光,售票成績考驗市場環境成熟與否
近年來大陸演唱會市場熱絡,尤其各單位爭相舉辦音樂節等大型演出活動,對於演出市場蓬勃發展的現況,王炬分析認為,中國大陸人多,演出市場自然相當大,但是以過去十年來說,真正的商演票房投資回收狀況並不如想像中樂觀。他認為過去的演出市場榮景,可能是在一種不太正常的思維狀況下產生的錯覺,例如省市地區縣各級行政區域的各種慶典不計其數,但這些慶典和演出都有某種“嘉年華”的味道,也就是觀眾基本上以免費居多,這種表面上的人潮風光不能與商演售票成績畫上等號。
說到售票演唱會,王炬認為「人山人海的廣場、體育場、體育館,如果都屬真正的賣票,那演出收入確實相當可觀。」只是事實上由於高比例贈票、公關票索取的惡習嚴重,造成承辦商常無法回收成本。至於台灣藝人在大陸演唱會的發展概況上,相較於許多年前處處掀起的演唱會熱潮,近年來則略有消退的跡象,但整體而言台灣知名歌手在內地市場仍具一定票房保證,幾年內後勢依然可期。王炬認定大陸演出市場的確有很大的發展前景,只是現階段市場環境還沒有達到完全成熟的運作狀態。
流行音樂教育培訓需求面廣,台灣同業大有機會
在音樂的教育培訓方面,王炬認為中國大陸的音樂教育是畸形發展的,學校正規的音樂教育課程時數較少,不被重視的原因是與升學無關,重點全在數、理、化、外語科目,這方面與台灣以往的教育方式亦頗有雷同之處。但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的音樂專業教育,尤其是各類器樂演奏,其私人教學市場卻相當火熱。他幽默的解釋:「當然,大多數家長沒有郎朗父母那樣的遠見卓識,以培養大師為目的,大多數是著眼於提高小孩人格素質為設想。」另外還有一點恰恰與升學有關,就是會一項樂器,並通過考試可以得到加分效果。
但整體而言,隨著經濟的崛起,中國大陸學習音樂的人口基數仍非常多,傳統專業的音樂教育仍持續會有很好的成果展現,世界級演奏家、音樂家產出會越來越多。但在流行音樂的培訓教育方面,王炬坦承仍未到達完整規模發展的狀況,但多年來台灣已有很多流行音樂人才轉往大陸發展,在相互的合作刺激下,相信未來會有更好的發展結果。至於在演唱會舞美、燈光、音響等各領域的幕後人才養成方面,王炬認為一樣是極不均衡的,發達地區接收各種先進技術機會多,學習也很快,而欠發達地區有很多甚至停留在20年前的概念狀態,因此這方面人員培訓的需求面很廣,發展機會也多,他認為台灣同業人員在此方面的發展大有可為。
華語流行樂發展市場不是問題,重點在於市場機制的建立
對於影響華語流行音樂產業發展,至今仍得不到妥善解決的問題,王炬重申主要仍在於版權問題,他提出數位時代版權價值的公式:「維護版權的費用高於版權在市場上的價值時,版權的價值就會大幅降低。」目前在中國大陸就是這樣一個局面,對創作者來說,擁有版權作品若訴諸於法律來維護,要登記、註冊、請律師、發聲明、取證、公正、打官司,最後法院判了幾千元補償,在時間與金錢的雙重損耗下,付出的版權維護代價可能遠高過作品收益,如此令人喪氣的結果,最終也只能讓創作人放棄所有一切 。
從樂觀面來看,王炬認為華語流行音樂的發展上,市場絕對不是問題,過去三十年,亞洲很多地區的人們已經願意接受並聆聽華語歌曲。他說到「在這個市場的人才、音樂培育上,台灣產業同行功不可沒。」問題是,如何保護好這個消費市場,並持續不斷地為市場增添新活力,如何讓新的作品、歌手、藝人湧現,讓大量的音樂製作公司、唱片公司健康生存、繁榮發展,這是需要全體華人共同努力的。
總結對華人音樂產業未來的展望,王炬深深的期許「過去的200年,華人為人類精神文明、尤其是音樂方面所做的貢獻確實不多,那麼21世紀,我們應該做些甚麼?或是能做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