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一把青》: 台灣電視戲劇環境的變與不變

發佈時間: 2016-10-03

文/陳勇瑞
 
今年51屆電視金鐘獎電視戲劇類大羸家《一把青》,入圍了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戲劇節目、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戲劇節目新進演員、最佳攝影、最佳燈光、最佳剪輯、最佳音效、最佳美術設計等十三獎項,可以說是傲視今年國內電視戲劇節目,而《一把青》在播出期間也受到好評,收視率創下了公視許多紀錄,曾單集收視率達1.14%,觸及45萬1000多人,各網路平台掀起一陣討論風,形成一股文化風潮。但儘管《一把青》如此叫好,國內依舊沒有商業電視台願意播出,該劇甚至因內容問題進不了大陸,失去華人最大市埸,難以回本。
 
▲  圖一、靜宜大學大傳系《一把青》座談會
 
在今年五月靜宜大學大傳系邀請《一把青》導演曹瑞原、編劇黃世嗚與大傳系及台文系百位師生座談(如圖一),討論《一把青》在從籌備、拍攝到最後尋找播放平台所面臨的困難及挫折,進而探討台灣多年來電視戲劇節目的困境。從2003年以來連續完成了白先勇小說三部曲《孽子》、《孤戀花》、《一把青》,曹導演談起最初與白先勇老師的結緣,是在他38歲生日那一天,公視拒絕了他拍攝《孽子》的提案,當時他心情沮喪地坐在一家咖排廳內,想獨自一人度過生日。結果他與白先勇老師不期而遇,經他毛遂自薦之後,白先勇老師鼓勵他再度向公視提案,最後說服了公視拍攝當時在台灣,仍極為禁諱的同志議題電視劇《孽子》,且造成了一股文化討論熱潮。「那時的文化討論現象炙熱程度,跟這次的《一把青》有些相似」,曹導演說,「只不過那時網路還沒有那麼普及」。從此就陸續拍了《孽子》與《孤戀花》,但《一把青》距離上一部改編白先勇的作品《孤戀花》已經是十年前的事。因為前兩部劇集雖然都深獲好評,但卻讓曹導演背負龐大的債務。而且杯水車薪的公視製作費,難以支撐一部跨越好幾個年代的時代劇集。 但最終趨使曹瑞原導演拍攝《一把青》的原因,是為了想把那個台灣曾經顛沛流離的世代,用無數生離死別堆砌而成的歷史記憶找回來,曹瑞原導演認為這一段深深影響台灣的記憶,即將老去、消失,若不現在拍攝留下紀錄,那下一代將永不記得這段歷史。所以曹瑞原導演花了四年時間,將原本1萬字的原著,延伸成為45萬字的劇本,並拍攝成30集的《一把青》連續劇。
 
這樣一部誇越30幾年台灣歷史的史詩大製作,所需的人力、物力是相當驚人的,製作總預算也破了台灣電視戲劇節目的紀錄,達到一億八千萬元台幣。儘管有文化部補助6千萬台幣的輔導金,但仍有上億元的製作資金缺口。曹導演為了拍完此劇,向許多企業主募款但碰了無數個釘子。曹導演也曾向大陸投資方尋求資金,但對方某些不合理的劇情內容更改要求,使得雙方無法合作。當曹瑞原深感挫折想放棄的時侯,最後在和碩科技企業願意出資贊助6千萬元的情況下,才得以繼續拍攝完成。
 
但這樣的劇集在台灣除了公視外,卻找不到任何商業電視台願意播出,因為商業電視台認為,以當今的政治氛圍與這樣觸及少數族群的歷史題材,是沒有收視率、沒有市場,至今沒有任何一家商業電視台願意購買版權播出。曹導演對電視台極其失望,認為這些收取高額有線電視費的業者,對文化產業一點使命感都沒有。根據立法院的一份報告,2015年台灣電視播映戲劇的統計比例,其中韓劇3000小時、陸劇2800小時,台灣自製戲劇節目總時數2600小時,韓劇及陸劇播映時數都超過台灣自製戲劇節目時數。而其中三立播映台灣自製戲劇節目時數1300小時,無線及公視1137小時,TVBS 66小時,衛視中文台43小時,而東森全年只有41小時,嚴重失衡。
 
▲  圖二、台灣各頻道播出外來劇比率
 
從2010年以來,台灣電視台播放外來劇比例早就多於台灣自製戲劇節目(如圖二),曾經有一年陸韓劇比例還高達近60%。短視近利的電視台總是這樣思考問題,《一把青》單集製作成本600萬元,而引進韓陸劇單集只需80萬元,選擇購買外來劇播出相對減少成本,對商業電視台來講,也是最不冒險的作法。所以當曹瑞原導演與商業電視台洽談合作時,電視台皆以「曲高和寡」、「台灣市場太小」等理由,退回他的提案。但當韓陸劇多於台灣自製劇時,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台灣從事影視製作的人員。這幾年台灣自製量下滑,這些影視製作人員失業,相對的人才也因而流失,這是看不到的成本。「台灣的文化部,真的必須討論要不要台灣影視自製產業這個問題,否則就把大學相關的影視傳播科系都撤掉吧!」,曹瑞原導演語重心長的說。
 
台灣電視台投資者多年不變的短視近利心態令人詬病,但幸好這幾年仍有像曹瑞原這樣的導演試著改變環境,想藉由培植年輕的影視工作者,期待他們未來成長投入產業的升級。曹瑞原導演製作《一把青》有近500名演員演出,幕後動畫人員200人,創造了近3000個工作機會,這些都看得出來曹瑞原導演培養台灣本地人才的用心。另一個長年耕耘台灣戲劇節目的王小棣導演,即便在台灣戲劇低迷之際,仍堅持理想策劃《植劇場》系列,一方面透過「表演教室」培養專業的表演人才,一方面結合電視和網路平台推出多元類型劇集。而去年製作金鐘獎迷你劇集《麻醉風暴》叫好叫座的瀚草影視公司製作人曾瀚賢,今年再接再勵製作《麻醉風暴II》,並持續努力開發像《紅衣小女孩》等台灣以往少見的影視類型。這些優質的導演及製作人,正在形成一股新的革命力量,並以實際行動改變台灣影視產業現況。因為他們一直相信,唯有結合好劇本及優秀的製作團隊,拍攝優良電視戲劇節目給觀眾看,才是改變台灣影視產業的關鍵力量。這讓人內心湧起的無限的興奮和感動,也許這樣的精神,正是復興台灣電視戲劇活水源頭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