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無界限,韓國偶像盤據所凸顯的市場渴求

發佈時間: 2013-11-30

 
文:李幸倫
 
「長得漂亮也是一種財富,能讓你以最好的方式從一個媒體轉向另一個媒體,從一個亞洲國家轉向另一個亞洲國家。」這是S.M. Entertainment創辦人〈李秀滿〉接受法國社會學家Frédéric Martel訪談時所說的話 (註1.) 。由上述言論,即明顯透露出李秀滿對其所產製的「文本」,在先天條件上的「視覺性必須」至上之要求,而這強烈的要求也在韓國流行音樂娛樂業界逐漸成為公認的選才標準,行經數年後,此標準也造就出當今韓國偶像崛起於亞洲乃至於全世界的通關符號。
 
圖 : SUPER JUNIOR台北演唱會外歌迷自發性製作之應援看板(作者拍攝提供)
 
 
 
美是種符號的象徵,也是人類對視覺感官的愉悅來源之一,不僅流行時尚對美有著完美要求;消費市場對其更是趨之若鶩。許多人總認為流行音樂市場理應著重於產品中對音樂的堅持,而忽略甚至輕視所謂裹著糖衣般的偶像為不入流之音樂產品,然流行音樂市場的奧妙其實屬於音樂、也屬於流行,在這兩廂元素底下所蘊育出的市場多元性,無論如何擠壓,卻總會有一小區塊是屬於「偶像」的地盤,是大或小,則端視消費者的渴求而定。
 
2009年,從韓國偶像SUPER JUNIOR以一曲〈SORRY, SORRY〉引領全台瘋跳搓手舞到Wonder Grils的〈Nobody〉復古舞後,一路沖天,至2012年PSY的〈江南Style〉騎馬舞達到極盛,而此象徵美的符號已明顯再新增出舞蹈符號。不僅坊間舞蹈教室頻教韓團的最新舞蹈,影響所及,韓國偶像的服飾、化妝、髮型...等亦成為流行新取向;除此之外,媒體紛購以韓國偶像為主的綜藝與音樂節目更是過往未曾出現過的狀況。
 
(圖為女子團體少女時代宣傳照 )
 
 
2012年,應是韓國偶像來台瘋辦歌友會、演唱會最旺盛的一年!初步統計,不限場次以攤次數而言,總數超過30攤的韓國偶像在台表演場次,幾乎可說是每週至少有一場韓國偶像的表演活動。穿梭於韓迷族群間,當偶像不在台灣的平時,大家除了討論各偶像的日常動態外,還會有歌迷自發性發起的應援聚會與活動,終至偶像一旦踏入台灣土地,平日所積累的歌迷群聚能量,旋即壓縮爆發,你推我擠、包車跟隨,好不熱鬧。
 
註1 : 引用自劉成富等譯 (2012)。《主流 – 誰將打贏全球文化戰爭》,北京:商務印書館。
(原書Frédéric Martel [2010]. Mainstream, Enquête sur la guerre globale de la culture et des médias. Paris, France: Flammarion.)
 
 
到底是何等魅力,韓國偶像竟能讓台灣消費市場如此心甘情願地追逐?又其所激發出的消費價值,是否還只能因「偶像」兩字就避之而忽略其所生產出的商品價值?
 
圖:SUPER JUNIOR之SUPER SHOW3於台北小巨蛋的寶藍海全景圖 (愛貝克思提供)
 
 
符號底下所精心設計的「專屬感」
 
韓國偶像向以多人組合的團體為主,為求國際化,團名皆以英文或中韓文皆通用的名詞為考量。待偶像出道並有一定成績後,經紀公司即會以色系為基調,替團體擇一專屬代表色;除此之外,也會替其歌迷設定一獨特之專有名稱。舉例來說,台灣所熟知的SUPER JUNIOR,其代表色即為寶藍色,歌迷族群稱為E.L.F.(Ever Lasting Friends之字母縮寫);〈少女時代〉的代表色為粉紅色,歌迷族群則稱為SONE…等。
 
這猶如政治黨派的專屬色系,一旦該偶像的代表顏色被經紀公司所確認並公告,其歌迷族群即會對該色系油然升起一股親切獨特感,再加上歌迷有了其專屬的對位名稱,對偶像團體來說,只要記得並呼喚此一專有名稱,旋即構築起和歌迷之間的獨特溝通橋樑,如此一來,只需隨性運用於任一社群平台,所有的訊息留言皆一視平等,無顧此失彼之憂。
 
參與之後所投注融入的「認同感」
有了專屬的色系與稱謂後,當韓國偶像與歌迷處於同一表演時空之際,美好的互動過程亦將成為歌迷難以忘卻的融入經歷。不僅如此,韓國偶像團體團員除了常以「我們」代替「我」來說話外,也常向歌迷表達出不只一位團員、而是「我們」整個團體都會做出守護承諾的共同宣示,讓歌迷在沉浸於偶像符號群體意識外,也自然形成另一相對應之族群,共存共依、難以遠離。
 
例如在SUPER JUNIOR的巡迴演唱會中,除了滿場出現皆為寶藍色螢光棒所形塑而成之所謂「寶藍海」外;SUPER JUNIOR與歌迷之間最常的問候互動,就是SUPER JUNIOR說:「我們是SUPER JUNIOR!」歌迷則立即回應:「我們是E.L.F.!」歷經多次巡迴,台下歌迷於活動會場內的自然回應,便逐漸與台上偶像團體融合,形成一股無可取代的認同感。
 
圖:SUPER JUNIOR之SUPER SHOW4明星周邊商品(作者拍攝提供)
 
 
當「專屬感」遇上「認同感」
 
藝人立於舞台上,觀眾安於舞台下,乃天經地義的事,然在韓國團體的表演活動中,歌迷亦儼然成為另一表演者。表演活動前,歌迷不僅群聚討論並精心策劃各應援口號、手扶等道具外;在會場不同的座位區間,還會規劃出特製的排字應援活動。於是在表演活動進行間,台上的藝人盡力載歌載舞,台下的歌迷也忙著變換應援道具呼應之,形成台上台下互為觀眾的特殊場景,突破了觀者與表演者的界線,相互之間,既為表演者,也是觀賞者。
 
透過藝人與歌迷雙方一來一往的接續對話,在互動之中也巧妙建構出韓國偶像與歌迷如同家人般的歸屬感。而此種種反應至實體物的層面,則衍生出韓國偶像的專屬週邊商品,讓置身其中的歌迷樂於收集與珍藏,而其銷售總額甚至超越音樂本質產品的產值,形成另一極具開發性的商品規模經濟。
 
 
人生來就愛美好的事物,「偶像」雖為刻意型塑的一種概括性美的明星商品,但在視覺誘惑逐被強調且選擇決定漸趨縮短的現代,強調多元化的當今流行音樂市場,除了商品類型替換率將更趨加速外,消費者對偶像的需求仍是從過往就未曾停歇過的事。至於這些年的偶像市場有何不同,充其量只能說近年來台灣流行音樂市場幾乎都由韓國偶像所盤據,相對地,其也凸顯出其他語系如華語、西洋與日語系偶像之式微。然不可否認地,仍有為數不少的消費者仍持續專注於偶像音樂商品,既期待也渴求。但有謂之風水輪流轉,當過於同質性的韓國偶像不斷產出時,是否也將是其他語系偶像或不同性質歌手的差異化出線機會?誰也無法準確預料,僅能期待台灣流行音樂市場仍將以海納百川的大量與氣度,包容更多種類、屬性與語系的優質流行音樂商品,這其中當然也包含強調視覺美的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