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宣傳- 不只重深度更要不失溫度

發佈時間: 2013-12-04

 

 文: 寧靜海

 

不用換公司就能體驗數各行各業,挑戰源源不絕,唱片人外表看似光鮮亮麗,內藏三頭六臂是基本盤,永遠的勁量電池,還要有比別人多一分敏銳、感性。面對身處娛樂流行市場的唱片業,很多人充滿憧憬好奇與冒出謎樣的問號,希望有機會能入行,但似乎又不知如何得其門而入。在唱片業,一人作業、團隊合作都要能行得通,好像永遠都在用一檔向前衝,資訊快速、流行前哨,不少新人在缺乏正確的心態與下功夫的方向,「期待越高,失望越大」,沒多久就撐不下去了。
 
(圖為蘇打綠演唱會DVD預購簽名會畫面)
 
 
一般人聽到「唱片圈」這個工作,多半會聯想到時尚亮麗的外表與八卦娛樂的言談。不過,負責公司與歌手的形象經營、媒體關係維繫及唱片活動宣傳的我,覺得每日要克服的問題,除了體力上的付出,腦汁上的絞盡之外,更多時候是「情感付出」的考驗。藝人、名模在身旁穿梭是家常便飯,更有機會要接待作夢都沒想到的”特別來賓”,從政治人物、國際巨星、世界名人…等等皆有,再加上需要與各式各樣的媒體溝通,每天都必須接觸大量的人,與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搏感情”。像這樣的工作,沒有課本書籍會教你如何擁有成功的「溝通述」,人與人之間的對談、相處實在也不能把它當成一種「技術」,畢竟不是數學公式、更不是操作機器,很難將其分門別類、簡化分析。
 
正因為工作之需求,才要與人保持關係,所以,也很容易會讓人對這種「良好關係」的真誠性持一點保留態度。想要在人與人之間,自然產生溫度的最好方法,應是用「感受」與「學習」的角度,但在這背後仍需要敏銳,只是這敏銳不是一種謀略的角度,而是出於對美好事物的一種欣賞。「期望在每一個遇到的人、每一件任務上都學到一件事」,抱持著這種想法,每天的工作都會很愉快;心情就算不好,也能保持熱情微笑,每種行業剖析來看,說穿了其實本質都是服務業,所以,每天都應該要有大聲說出「歡迎光臨!」的精神活力,但熱情也是一種能源,最怕的就是彈盡援絕。
 
 
(圖為 自由發揮宣傳專輯歌曲: 救救火) 
 
 
記得剛畢業,勇闖唱片業時,每天都要與許多媒體記者、合作單位溝通,有些人的聲音會比其他人有活力、有溫度,有些人則會感嚴肅、有距離。不禁思考自己在別人聽來是善者還是非善類呢?於是,從電話聲音、電子郵件到見面禮儀,開始從接觸的對象中,向感覺較佳者學習,讓自己努力成為一個讓人感到舒服的人,逐步修正自己,讓自己的言語、文字,不只深度更要不失溫度,拉近與人的距離。一直到現在,每天晚上夢周公前,都會回想自己今天做的事,不論是反省檢討、自我鼓勵,或是溫習學到的事,為自己充飽能量,迎接每一個嶄新的明天。
 
從事唱片宣傳,除了要對媒體有所了解外,對不同屬性的廠商、客戶也要能夠掌握,並且了解不同行業的屬性,因為你有可能這次合作的是化妝品牌,下一次是食品業者,更可能遇到3C科技產業,可說是跨界跨很廣,跨很大!而唱片宣傳的工作基本上包含:從無到有的活動發想+籌備、一目了然的新聞稿撰寫、各類宣傳平台的通告安排…等,由於工作細節繁瑣不及備載,在這裡先以唱片活動這個大方向來略述。
 
天時:
在聯絡記者前,要先熟悉了解每個記者的活動時間,切記不要在其趕截稿時多做叨擾。以報社記者為例,由於收工時間較晚,整體作息時間也晚於一般人,所以盡量不要在中午以前打擾,而由於報稿時間平均為下午3點前;截稿時間平均為傍晚8點前,因此舉辦記者會也最好安排在下午2點左右,足以有完整的發生與發酵期。舉辦記者會最怕遇到突發性事件,有可能是天災、人禍等不可抗拒之因素所引發的新聞,所以除了一般的娛樂新聞,亦要注意時事新聞,掌握一手資訊,才可以讓發佈的活動順利完成,且新聞成功曝光。
 
地利:
舉辦活動不一定都是在飯店、會議廳等正式場合,有時候創新的場地更能夠讓新聞更吸引人,只要能搭配主題,明確不模糊焦點,與活動主題相互輝映的場地,會比正規場地更讓人印象深刻,且更具新聞性。
 
人和:
記者會的出席者與邀請的記者媒體都要依據新聞屬性邀請,而不是廣發英雄帖,請來一堆人,並非擠爆會場、人山人海就代表活動成功,邀請到適當的與會人員才能夠將新聞成功的傳達出去。對於相關的工作人員,都應該清楚交代活動流程,如果參與者有任何疑問要能夠基本的回答,若問題太深入也要能立即找到正確的人予以回覆,否則若記者有相關問題,卻一問三不知,可就大大的有失專業了。
 
(圖為蔡依林簽唱會表演畫面)
 
最後,很多人會問,是否要大傳、廣告、公關等相關科系出身,才得以入唱片業大門﹖答案絕對是否定的!與其執著於文憑,不如重視培養自身良好的觀念與態度,我還沒畢業時,就到唱片公司實習,雖然大學唸廣告系,但新聞學卻也只是必修學分裡的小小4學分,所以重要的是常常做功課,在看電視或報紙時,多去注意別人處理新聞的角度,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創意的培養,廣為收集身邊的資訊,關心每天生活週遭發生的,任何的人、事、物都有可能可以延伸成為一個新聞點。
 
每天走在路上,看到別人的活動或是廣告文宣,不只是看,更要咀嚼後再思考,如果是自己做,會如何呈現?怎麼做可以更好﹖平時在腦中多吸收資訊,而這種訓練要從平時開始做起,成為生活中之於吃飯、睡覺這類習以為常的一部分。除了聽音樂、看演唱會,更常說走就走地去看電影,從事娛樂產業,這些活動不但豐富自己的生命,也同時補充了工作中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