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本土越國際-台灣流行樂壇不是沒人才,缺乏誘因與平台

發佈時間: 2013-11-15

文.翁嘉銘


台灣流行音樂界到底缺了什麼?市場萎縮產值下滑,這是從實體唱片銷售來看,若從表演來看,各種音樂節演唱會十分蓬勃,說台灣市場小,競爭激烈,前進中國大陸、港澳、東南亞、日本甚至歐陸的藝人樂團也並非少數,都可看出台灣流行樂壇擁有堅強的韌性和活力,還是十分教人佩服的。


(2013年第四屆金音獎頒獎典禮/現場拍攝)

之所以越來越感到匱乏,是因為過去中國大陸鎖國政策,台灣就很容易在各領域為西方資本社會所接納,是中華文化的代言人,流行音樂也是亞洲翹楚,上世紀8、90年代的暢銷歌曲,皆為世代的集體記憶。等貿易自由化、全球化、網路化與中國市場開放,要和國際競爭,突然感到渺小了,似乎節節敗退,躍不上國際舞台而覺得自慚!

尤其是南韓娛樂業的成功,對台灣是一大刺激,因為向來不會覺得南韓是對手,等南韓大幅進步把我們遠遠甩到後頭,想要追卻如此吃力。這與經濟發展有關。南韓已非7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現今是G20成員之一的世界主要經濟體,帶動文娛產業的發達,是可以想見的。但這不是本文要探討的重點,只是不可否認打市場這件事,和經濟規模有關。

南韓三大娛樂經紀公司SM Entertainment、YG Entertainment和JYP Entertainment,總收入在去年3629億韓圜(約合100億台幣),是2009年1066億韓圜三倍多,所增長大部分是海外市場。台灣唱片公司都沒這種規模,何況工作室般的小經紀公司更難比擬。YG娛樂2011年11月15日公開招股,集資424億韓圜,11月23日正式在Kosdaq掛牌,不到一年股價已升至10.69萬韓圜,有金援後盾,便在2012年全面進軍海外市場,美國設立分社YG USA,YG香港分社則為亞洲市場據點。這是台灣經紀公司難望其項背的!

政府官員老喊著國際化,但文娛產業若缺乏大財團支持,開拓性就比較不足。儘管有觀點傾向於人才不足,但我常認為有誘因、有市場,人才就會冒出來;或者說,兩者相互激發的。像五月天進軍國際市場,明年前往英法荷三國巡迴演出,今年11月5日在英國倫敦召開國際記者會及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是很好的嘗試。人才是有的,問題在怎麼踏出去?

要說開拓海外市場,台灣最成功的是閃靈。


(2013年第四屆金音獎頒獎典禮-閃靈樂團演出/現場拍攝)

從亞洲到歐美演出都飽受好評,「UNLIMITED TOUR」能在北美唱77場演唱會,應該是台灣第一的紀錄,在亞洲也很罕見。可能是閃靈的金屬樂風,在台灣市場接受度低,先走國際路線是必要的方針。1998年首張專輯«祖靈之流»丹麥製作人Jan Borsing混音、後期製作;2002年與美國Nightfall唱片簽約出版英文專輯;2007年«賽德克巴萊»專輯英文版打入美國CMJ的Loud Rock排行榜亞軍、獲美國Revolver雜誌選為最受矚目樂團「The Band To Watch」。接下來動作也是十足國際化,和國際環球唱片公司旗下重金屬廠牌Spinefarm簽訂全球發行合約,到洛杉磯錄音,及英美歐巡迴和音樂節演出。

閃靈的製作、行銷、經營之國際化十分徹底,一整套操作模式值得流行樂壇好好學習研究。且閃靈成功不只是走國際路線,還包括他們音樂訴求有相當濃厚台灣特色,把原住民的祖靈和歷史與歌德金屬樂風做了巧妙的結合,鬼王臉譜、撒冥紙、傳統台灣獅鼓絃仔、尺八、箏等樂器也融入編曲,因而在國際金屬樂壇便擁有突出的風格。這點在在提醒我們所謂「國際化」,並不是忘記本土,一味地模仿西方或哈韓哈日,就足以跳上國際舞台!

把台灣元素融入流行與搖滾樂風裡,是台灣流行音樂國際化一個重要的關鍵。閃靈掌握住了!什麼是台灣元素呢?一是台灣傳統器樂,比如月琴、嗩吶、南北管;二是廟會陣頭,像三太子、官將首、八家將等;三是原住民歌舞,這都是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適度消化為現代流行樂曲,容易有台灣味又具現代感,外國觀眾覺得新鮮又好接受。


(2013年第四屆金音獎頒獎典禮-林生祥以《我庄》獲獎/現場拍攝)

現在遇到的瓶頸,並不是沒有這三大元素的人才,而是缺乏創意和專業的節目編導人才,將音樂與舞台作美妙的結合。比如說,客家的林生祥和他的樂團已經相當接近這些元素,如果有更好的團隊協助,林生祥的世界巡迴就有可能成形。還有董事長樂團與八家將合作,也是很好的演出橋段,他們有一年在道奇球場只能在小表演區短短演兩分鐘,當時若有駐外單位或企業協調、贊助,把八家將帶過去在道奇球場開賽前專場表演,絕對是可能!

而原住民歌舞部分,許多國際人士都認為這是台灣的寶,唯一真正能站在國際音樂舞台的,不是一般國台語歌曲,而是原住民音樂歌謠。但過去不是太學術,就變成觀光節目,沒有發揮好產值。近年角頭唱片製作的《很久沒有敬我了你》和編舞家布拉瑞揚與原舞者合作的歌舞劇《Pu'ing.找路》,節目內容很有魅力,中外人士都會喜歡、受感動,問題是並沒有企業或政府願永續經下去,讓他們成為國際級演出團體,在台灣演完就解散非常可惜!

2006年,我們羨慕韓星Rain可以在美國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開演唱會,南韓政府大力支持;2004年年底,張震嶽&FREE 9接受美國「藍調之屋」(HOUSE OF BLUES)邀請,前往美國東西岸巡迴演唱,媒體和企業投資效應就很小,我們對於經營音樂產業的眼光非常短淺。一味幻想出現Psy「Gangnam Style」,但同為Hip-hop,2007年拷秋勤《拷!!出來了!!!》專輯獲得美國全球獨立音樂大獎「JPF Music Awards」四項獎項肯定,拷秋勤卻不能壯大起來。


(2013年美國紐約音樂節行前記者會/現場拍攝)

這些年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音樂人與樂團出國表演或進修,算十分盡心力了,有意圖協助國內流行樂界與國際接軌,但不是接軌就上道,還需要長期的經營。那麼,企業資助是必要的手段。南韓娛樂經紀公司擁有一流音樂、製作、編舞、演唱會設計、行銷包裝等等專業環節,與影視廣告合作,產業規模龐大,也在於有許多科技大廠在後撐腰。

台灣企業一來太偏中小企業,二來大多對娛樂影音業缺乏夢想,認為是賠錢貨而不支持。資本短缺越做越小,加上媒體只愛八卦,不報產業和音樂內容,環境更糟!要談國際化談何容易。所以,一些官員老怪台灣沒人才是錯誤導向,問題出在不鼓勵走向國際舞台,不投資人才,否則怎會一走到國外,就誕生了無數「台灣之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