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度國際元素強化台灣節目競爭優勢

發佈時間: 2013-11-01

 

 

張三白


「很多人說做電視沒前途,但我告訴他們,幾十年來我都還能站在台上說:『各位觀眾你好,謝謝你們收看。』是很不容易的。」與黃子佼共同以《紅白紅白我勝利》摘下今年金鐘最佳綜藝主持人獎的張小燕致詞時如此說道。


(102年度電視金鐘獎-綜藝節目主持人獎得主:黃子佼、張小燕。中時影視攝影組攝)

環境惡劣 做節目只剩熱情

小燕姐說得真切。近年電視圈無論產出品質或工作環境日趨惡劣,主因是近年各電視台大量引進各國戲劇及各式節目,像二○一二年上半年,陸、韓劇就占台黃金時段五十三%。但台灣電視卻陷入「窮得只剩下創意」,無法與各國競爭。也導致電視從業人員大部分秉持一份熱情,領著少少薪水,勉勵支持,幕前幕後都不容易。

然而,各國一舉擊敗台灣戲劇,甚至未來很可能取而代之的原因是什麼呢?最大關鍵還是充足預算。台灣若持續堅持低成本製作,無法拉高格局,恐怕真如林懷民所說:「反正台灣電視已經死了。」

日韓陸劇千萬製作 台灣被打趴關鍵

眼望各國,以戲劇來說,據中華民國剪輯協會統計資料顯示,素以追求高質感、多元題材的日劇每集拍攝成本平均一千萬(以下皆台幣);韓劇每集約六百萬至九百萬,但也有像《善德女王》每集耗資五千萬、《IRIS》耗資二千七百萬等大作,但台劇卻只有一百五十萬至兩百萬左右預算。


(2013台北電視節)

陸劇來說,《後宮‧甄嬛傳》、《步步驚心》等每集也需耗資約六百萬元,史詩大劇如《漢武大帝》、《楚漢爭雄》等每集更需花上千萬元。美劇則因行銷世界市場及好萊塢資源,一集動輒就要上億經費的電視劇在所多有。

至於非戲劇類節目每集製作費用,據剪輯協會統計,台灣也多落在五十萬至一百萬間,一百五十萬以上極少。但知名日本綜藝節目《全員逃走中》每集就耗資兩千萬台幣。

好聲音投四億 十五秒廣告一千八百萬

還有如《中國好聲音》第二季製作費就要四億,平均一集三千六百萬,換來場內彩排少則三、四次,多則六、七次;剪出一集九十分鐘的節目,不惜拍攝一千兩百分鐘的素材。力求好品質的成果,十五秒廣告費就可賺進一千八百萬的吸金效果可見一番。

最令人感嘆的是,這波華人世界歌唱選秀節目熱潮,明明是台灣《星光大道》掀起的,卻在中國雄厚資本下伏首稱臣,漸漸沒落。

然而,乍看台灣市場雖小,也沒有美劇領導地位與行銷優勢,卻不能忽視華語文如中國、新加坡,還有甚至東亞的市場潛力,換句話說,用心做,一定有利可圖,如八大、三力電視外銷多部戲劇版權到中國各地方電視及網路電視就是顯例。

另未來,台灣進入數位匯流時代,在電視上可自由觀看節目,而不受限時段限制,來源更多元,選擇更豐富。台灣各電視公司更要問自己的是:「我們還有生存空間嗎?」一體兩面,是否做好準備是生與死的差別。

銀彈匹配軟實力 揮軍亞洲非不可能

其實,台灣軟實力驚人,近期暴紅的《蘭陵王》編劇、製作人就是台灣人陳玉珊。另外,由蔡岳勳執導,在台掀起一陣熱潮與耳目一新之感的《痞子英雄》,也證明將每集成本提升至三百六十萬元,再搭配好題材的確可創下佳績。

就電視節目而言,比如《金頭腦》也是因超視願投資比一般帶狀節目更多製作費,不僅重金禮聘胡瓜擔任主持人,製作團隊更接近十五人,各司其職、分工細膩,並搭配上結合星光大道選秀概念、嚴謹比賽制度及有趣題目等,換來長期平均收視第一的佳績。再再說明台灣從不缺創意,卻少了匹配軟實力的銀彈。


(超視金頭腦電視節目 符合創用CC授權 alannfo 攝影

被低成本制約的結果,台灣戲劇不僅請不起撐起半片天的有錢卡司,也無法以大投資實現需大型或精緻場景的多元題材;做選秀節目也請不起如中國好聲音第二季「那張漁網(那英、張惠妹、庾澄慶、汪峰)」實力強悍又充滿話題性的評審。

從而,台灣整體格局只能越做越小,陷落惡性循環的迴圈。

阿拉斯加vs后里 再好創意還是缺錢

一名資深電視製作人就表示,台灣從未停止擷取國外優點,本土從業人員創意也極佳,但說穿了,就是沒有足夠預算,就算有再好的點子也沒法實現。「同樣做圓夢,人家可以用直升機載到阿拉斯加,我們只能用高鐵載到台中后里騎馬,這就是國內的困境。」

他建議,老闆應用投資角度看待提昇電視圈的獲益,「就像投資股票需等待數年才能獲利,不能說今天多砸一百萬,收視率看不到成果就要馬上收手。」而是應從每個不成功的作品中看到缺點,改善後再增加投入。

「台灣人做電視,常常是你給我一百塊,我會給你五佰塊的創意,這樣他們反而覺得說,那我何必給你五佰?但應該是你肯給我五佰塊,我就想辦法給你一千塊才對。」他感嘆地說。

製造良性循環 「台灣電視需要慢慢救回來」

此外,他提及,這不僅是投入更多製作費的問題,也應從基層、根部改善整個結構,如全面拉升基本薪資,不能只靠熱情苦苦支撐。

他強調,就好像培養一個好的編劇人員、製作人至少需花三到五年的時間,「台灣電視環境是需要慢慢救回來的。」他也認為,媒體也要多鼓勵電視環境,多報成功經驗,不要一味說別人的好,唱衰台灣。

一名電視相關科系學生也直白表示:「環境很惡劣,不會想在台灣工作,不只從一個人口中得知台灣做這行是很苦命的事。」他分析,台灣傾向只運用技巧、技術及心力投入製作,日本、美國則還要求充足、優秀的人力、器材,「才不會好像預算不是為了成品而存在。」

台灣電視環境現階段最需要的是,耐心地營造良性循環:透過持續擴大投資,建立成熟創作環境,做出品質,才能追回流失的觀眾,並增加收視群,讓越來越多資金繼而投入,走上正軌。

台灣電影已有慢慢復甦的趨勢,電視又何嘗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