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兆玟
美國有個hollywood,印度有個bollywood,而台灣也曾經自己有個好萊塢就在北投。1962-1969是台語片的全盛時期,在這之前,雖然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就有了「中影」、「台製」、「中製」三家電影製作公司,但由於這三家國營製片公司皆配合政府政策,以宣傳國語及反共為目標製作出目的性極強、宣傳意味濃厚的僵硬影片,因此非常不受觀眾青睞。自1949到1957每年的製片總數大都皆不超過十部。而在1950中期之後出現的台語片,雖然因違反政府推行國語的原則而受到政府的打壓。但在要自負盈虧的清況下,製作公司為票房努力開拓市場,製作出愛情、偵探、家庭、武俠、間諜、奇幻……等多種不同類型全片台語發音的電影。因受到觀眾熱烈的回響,每年的製片產量也漸漸上升,到了1960年代每年的產量都在80部以上,最多於1962年還達到120部,而這些影片為了拍攝實景的便利性,大多都出至「臺灣好萊塢」─北投。
《阿嬤的夢中情人》(以下簡稱《阿嬤》)就是一部以60年代台語片全盛時期為故事背景所製作的影片。影片從老編劇劉奇生向孫女小婕,講述自己當年如何遇見小婕的外婆蔣美月開始,以一段1960年代的愛情故事為中心帶出當時台語片的風光,並以此為媒介某種程度的展示當年台語片的製作環境及狀況。有目光短淺的電影投資者(不管劇情只管票房的電影製作公司老闆)、華而不實的明星(台詞全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帶過的演員)、自暴自棄的影片工作者(拍攝時打瞌睡只會喊卡的導演)、重卡司輕質量的製作邏輯(劇本抄襲國外怪獸片也無所謂,但一定要用螢幕明星情侶的製作標準),和一群只看明星而漠視影片質量的觀眾。此外《阿嬤》多次模仿及翻拍舊有台語片片段也增加影片趣味性及可觀性,例如:模仿《第七號女間諜》中間諜確認彼此身分的暗語「夏天的太陽什麼時候升起?」「五點四十分。」、仙桃牌通乳丸的置入性行銷……等,看來頗有幾分後設及反省的意味。
台灣電影本土化發展傾向
在經歷「新浪潮運動」之後十年的台灣電影低潮期,如今的台灣電影希冀能以本土印象喚醒觀眾對國片的支持。自《海角七號》以降,國片便有向本土靠攏的趨勢。《艋舺》(2010)在睽違多年後首次於春節檔有國片上映,並以2.5億票房成為當年全台票房第三名,之後的《雞排英雄》、《大尾鱸鰻》、《陣頭》、《電哪吒》到最近的《天台》、《總鋪師》,無一不是主打台灣特有文化、以鄉土民俗為特色,或是如同《不能沒有你》一般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影片。而這樣的一波電影熱潮也掀起「國片」究竟是要賣本土或是走入國際的爭議。
其實此一情形不只發生在台灣,因電影人大多出走中國大陸且合拍片日漸成為主流的香港,在近幾年也可看到地方風味特色題材顯著的電影出現,如:《歲月神偷》(2010)和《桃姐》(2012)。這些影片既是以香港本土日常為題材,讓觀眾能在觀賞電影的同時感受到濃濃的香港氣息,但在國際影展上亦有不小的收穫,可見雖然經過大陸合拍片的一時不振,但在「香港電影」舊有印象的技術及製作保證,「香港電影」作為一種電影品牌,其影片還是能讓非香港人產生共鳴,這是台灣電影尚須努力並學習跟上的一個方向;期許台灣電影也能夠以本土特色走入國際市場。
台灣電影的年產量自2008年《海角七號》的成功之後,逐年增加。2008年台灣電影的總產量為36部,總票房約6億1085萬元,市佔率12.09%;比2007年的7.38%成長了0.6倍;2009年國產電影片總產量為48部,較2008年的36部成長了33%;2010年的總產量為50部;2011年為65部;2012年為76部。以產量而言台灣電影已有逐漸復甦的趨勢。
電影年產量的提高也讓臺灣的電影類型更加多元化,有史詩片《賽德克‧巴萊》、將電視影集結局電影化的動作片《痞子英雄》、文藝愛情《海角七號》、驚悚懸疑《命運化妝師》及歌舞片《天臺》……等。而《阿嬤》除了淒美的愛情之外,看得出來導演有試圖在影片中加入一些歌舞的元素,雖然還遠遠不到歌舞片的標準。歌舞片之所以能成為一種獨立的電影類型,並不只是因為他在電影中插入歌舞而已,更重要的是這些歌與舞在影片中必須有更積極的作用,例如:表現角色個性、解決故事情境甚至是推動故事的進行和發展。《阿嬤》中的歌舞其實更近似於一般的電影配樂,但是他又比單純映襯角色心情及催化觀眾情緒的配樂還要又多負擔一些功能。《阿嬤》中的歌舞比較像是串場、表現時間流逝及各角色的狀態,雖然並沒有進一步的推動故事發展或是深刻展現角色的心理狀態及轉折,但這或許就是一部在有限能力下,期許台灣能出現歌舞片的嘗試之作。
俗話說「魔鬼藏在細節裡」,顯然在這部片裡魔鬼沒有被抓出來。可以明顯得看出,《阿嬤》或許在資金或是規模上尚有力有未逮之處,但其製作人對電影的熱情清晰可見。《阿嬤》這部片,一部分就如同他在片末所述,是對盛極一時的「台語片」致敬,可不也是在對最近這波「新台語片」風潮作一個警醒。當年的台語片風光不過十幾年,台灣電影雖然已算是跨過「低潮」,但還是需要許多對電影有熱情、想法的人才來支持臺灣這個發展尚未完全的電影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