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社會、融合文化 台灣戲劇多元意識形態並陳

發佈時間: 2012-12-05

◎文‧銘傳大學新聞系賴玉釵

台灣電視劇(偶像劇)發展為眾所關切之話題。如《我可能不會愛你》主角大仁哥、又青姐與「初老語錄」等均廣受觀眾喜愛。在本屆金鐘獎中,《我》劇更成為大贏家。由於電視劇為普及甚廣之敘事形態,亦融合集體記憶及價值觀而成文化傳承之載具。不禁令人好奇,台灣電視劇承載何種文化意涵?與日劇及韓劇之差異為何?

 

 

資深媒體人王偉忠表示,傳播乃是說故事之歷程;敘事者可把生命或童年之點點滴滴,轉化為感動人心之創作元素。電視編劇謝念祖、陳志鴻也認為,結合觀眾集體想望、社區動態與時事議題等,均是電視劇吸引人之關鍵。研究者肯定電視劇、集體記憶與社群文化之關聯。如法國學者哈伯瓦克(Maurice Halbwachs)分析「集體記憶」(collective memory)意涵時,表示集體記憶乃指某一社群之共構記憶。如王偉忠嘗試融入眷村背景、過往兩岸人民遷徙歷程等集體記憶,製作《光陰的故事》;或由社區生活起始,搬演《住左邊住右邊》等情境喜劇。由於台灣融合文化面向眾多,包括本省/外省、本國影劇/跨國文本等,均為電視劇創作融入更多活水。

 

由上可知,電視劇與觀眾內心想望、價值觀及特定文化社群思想等,均密不可分。政治大學廣電學系蔡琰教授於專書《電視劇》中,剖析台灣電視劇之敘事公式及文化特質。她分析,早年金超群主演之《包青天》反映公眾渴望社會公義;而武俠劇亦反映邪不勝正等價值觀。

 


電視劇《犀利人妻》則融合家庭劇類型,句中小禎所云「人妻有三怕,撞車、撞鬼、撞小三」等也匯集為「經典語錄」,甚或成為新聞報導之焦點。本劇衝突點乃因主題與集體文化有共鳴之處(如「小三」具爭議、介入家庭或倫理道德觀等)。電視劇呈現實與主流價值觀、不同世代概念衝撞,而引發討論火花。

 


如《我可能不會愛你》言及之「初老症狀」,如「總是把『重要的東西』放在『重要的地方』,然後把那個『重要的地方』,徹底忘記」,引入更多惆悵或未可及之夢。若從「老」之現象研之,社會對「老齡」想像實可再思辨:「老」是否必備若干特質?「老」是否亦可能有不同樣貌?「初老」意涵或許反映社會對「老」之既定想像、或預設「老齡」本當如此。易言之,電視劇呈現可與意識形態(反映「老」之刻板印象)相互呼應,或可成為反思對象。

 


如上所述,電視劇可傳達既有社會價值;但資深導演王小棣則持不同看法,盼納入更多思辨空間。英國學者霍爾(Stuart Hall)分析大眾傳播內容時,也說明通俗類型文本(如電視劇)蘊含眾多主流價值觀(即「意識形態」,ideology),區隔另類或非主流之標準。王小棣則投入電視劇製作,試將社會改革融入敘事歷程,有別於主流價值觀而引發更多創作可能。王小棣盼將衝撞力量融入電視劇,激發改革等力量。

 


近年電視劇發展,亦可置入跨國情境之對話與分析。如台版《流星花園》造就偶像F4,本劇乃由日本漫畫改編,融入台灣場景(如中正大學景點)等加以詮釋。若與原作對照,羅曼史情節、劇中之衝突/誤解、有情人終成眷屬等,大略與日本漫畫相符。粉絲可能因熱愛原作之故而觀看電視劇,或欲進一步比較、覓得兩者差異等,而更投入劇情。故而除了特定文化社群之價值觀外,跨國間存有之普世期待也為吸引觀眾之元素。

 

 


以日本及韓國電視劇為例,也反映集體價值觀之於敘事之影響。如日本偶像劇《美女或野獸》由松嶋菜菜子主演,論及新聞記者定位、收視率與專業之兩難、女性意識抬頭等現象。再如《寵物情人》由女星小雪、偶像團體「嵐」團員松本潤主演,反映女性追求自我、甚或「小男人及大女人」之價值觀。電視劇蘊藏之言外之意,或與當下情境、彼時文化之主流價值觀結合;並融入觀眾之普世期待,以適時調整情節或結局。又如日劇《庶務二課》劇集則由偶像江角真紀子主演,反映日本對上班族文化之想像:下屬服從長官之餘,長官也需體恤下屬,呼應既定之「家長式管理」之組織氛圍。

 


日劇之產製模式可與動漫發展呼應,相互合作模式已行之有年。如著名漫畫《千面女郎》則改編為電視劇,由安達祐實領銜主演。又如連續劇《烏龍派出所》也由動漫體系出發,也改編為電視劇。故在動漫文本的作者提供原始本後,電視劇亦可融入更多視覺元素,而豐富劇作內容。

 


若以韓劇為例,電視劇亦反映若干集體意識及價值觀。如偶像劇《宮:我的野蠻王妃》舖陳羅曼史等劇節,也與韓國階層嚴明、階級意識清楚之傳統相繫。而《明成皇后》則由偶像明星李美妍主演,回饋予明成皇后「國母」尊榮。劇中強調明成皇后對韓國建國之貢獻,而面對日本侵入皇宮時,明成皇后寧可身死殉國亦不願逃離。故劇情編寫亦與某國/某社群信仰體系呼應,也讓特定主角轉為具號召力之象徵。本劇表彰大韓民族之主體性,莫不可為他國藩屬。


 

總體言之,電視劇與集體價值觀、社會文化及歷史情境相繫。敘事結構可建立在「二元對立」基礎上,如當中蘊含之正/反、善/惡、強/弱、富/貧、老/少等。編劇面臨之跨國文化及產經結構等,也為取材之重要來源。另外,敘事者個人接受之信仰及個人生命歷程等,均為敘事者轉化題材之重要切入點。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彭芸表示,她對文化創意產業仍充滿希望,鼓勵作者融入更多創意及創新元素。若回歸電視劇議題,本文作者主張,台灣特有族群文化、遷徒之歷史背景等,均可為往後產製之養料。就整體情境言之,電視劇或可部份反映集體價值觀,但背後之文化歷史淵源、電視劇類型之發展等,均為可探索之主題。另在跨文化情境、全球化交融情境下,台灣偶像劇如何掌握從中利基及行銷契機也值得關注。

關鍵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