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音樂不寂寞? 回顧與前瞻 談臺灣獨立音樂新浪潮

發佈時間: 2012-11-29

 

文 ‧StreetVoice採訪整理  
 
早期臺灣只有三家電視台、三個報紙及一個廣播電台,媒體環境及資訊傳播非常單純,唱片公司在一定的預算之內,就能夠涵蓋所有的媒體。這種所謂TOP-DOWN從上到下、烏雲蓋頂式的傳播方式,造成消費市場集中,唱片的宣傳皆能達到一定的效果。至90年代開始,全球資訊逐步引進台灣,國外的音樂也開始受到普羅大眾的喜愛。
 
網路普及之後,使訊息的傳播更加複雜,透過網路與全世界連結,人們不再接收同一個資訊,轉為尋找自己有興趣的資訊,MP3數位音樂也完全改變人們聽音樂的習慣。面對這樣的環境,傳統的唱片行銷手法效果也大不如前,全球化的影響使人們樂於接受各種類型的音樂,從此市場開始分眾化,人們的音樂品味逐漸多元,種種因素孕育了臺灣的獨立音樂環境逐漸成熟。
 
近年來,全臺各地的表演場地越來越多;在台北,幾乎每天晚上都有音樂表演,中部、南部及東部,也都有各具代表性的Live House,各類型的大小音樂祭,更是讓樂迷整年都閒不下來。除此之外,社會大眾對於獨立音樂的接受度大為提升,並且願意接納各種音樂類型與多元風格。這些現象都反映臺灣獨立音樂的土壤已漸趨肥沃,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圖為臺中 方舟DATA音樂藝文展演空間)
 
 
以下藉由獨立音樂平台StreetVoice執行長張培仁(「簡單生活節」幕後推手、前滾石唱片集團策略長、魔岩唱片總經理)
 
張培仁

經歷:前滾石唱片集團策略長

             魔岩唱片總經理

             現任中子創新StreetVoice執行長

            「簡單生活節」幕後推手

 
 
以及THE WALL MUSIC執行長傅鉛文Orbis (THE WALL MUSIC執行長、有料音樂執行長、2011 大港開唱音樂祭總監),一同回顧臺灣近年來獨立音樂場景的發展以及未來的展望。
                                                                                            
傅鉛文Orbis
經歷:THE WALL MUSIC執行長                              
        有料音樂執行長
        2007、2008 野台開唱音樂祭總監
        2007、2010、2011 大港開唱音樂祭總監
        促成多組臺灣樂團赴國外參與大型音樂祭的幕後推手
 
 
 
 
音樂人向前走 不二法門做好自我經營
 
「網路是獨立音樂人最主要的曝光平台。」張培仁描述其發展過程,從網路社群的經營開始,如:FB粉絲頁、架設網站、線上試聽、Youtube影片…等,藉由發表作品嘗試找出自己的聽眾。接著開始舉辦小型的現場演出,好的表演不但可以穩固原本的粉絲,更能吸引新粉絲。現場演出完後,再回到網路上和粉絲持續互動交流,接受粉絲對表演的評價與反應,並調整腳步。雖然剛開始只能接觸到少數的族群,但現場和網路來回的交流,卻能形成藝人和粉絲間非常緊密的情感連結。這與傳統唱片TOP-DOWN的行銷模式完全不同,而是由地下生根,藉由這一小群粉絲的口耳相傳,一傳十、十傳百,在網路及現場演出之間,慢慢生長茁壯、發酵並擴大。
 
(圖為 「棉花糖」 FB粉絲頁 )
 
 
在網路時代,唯一不被取代的就是現場經驗
 
有別於主流市場是以唱片為中心,在不被大眾認識且缺乏銷售通路的狀況下,張培仁不建議獨立音樂人在發展初期就發行專輯,反而要採取「以藝人為中心」的經營模式。藉由文字、美術視覺和影像…等行銷技術(know-how),讓大眾更了解每場表演的概念,並確保演出成功,以形成好的口碑。在全球化影響之下,現今的消費者對音樂的品味變高,加上傳播方式的轉變,消費者每天面對的資訊量過於龐大,對於網路上唾手可得的音樂資訊,若不是死忠的粉絲根本不會去買專輯。但是,現場演出就不同了,從場地舞台的氛圍、現場音樂的律動、藝人在舞台上的神情、觀眾的歡呼聲以及台上台下的互動…等,這些現場經驗都是網路無法提供的。
 
 
粉絲的數量 決定營運的規模
 
當獨立藝人累積一小群死忠粉絲後,就能藉由現場演出的票房拆帳、小型商演及音樂祭演出…等,得到些許收入。在這階段如要持續成長,A&R(註1) 及演出經紀人是相當關鍵的角色。A&R必須善用文字、美術視覺…等來行銷樂團,演出經紀人則幫忙安排演出,以尋求更多的收入來平衡樂團發展的費用,並且創造更多與觀眾接觸的機會。在累積了足夠的粉絲之後,可以舉辦300到500人的小型專場演出。若能申請到政府的樂團補助,張培仁主張把補助金運用在專場演出的製作及宣傳上,把事前宣傳及現場演出的美術及影像品質作出來,讓演出能有好的票房,並形成好的口碑傳播出去。若能把300到500人都變成忠誠的粉絲,就有繼續發展的動能。獨立音樂的發展模式就是藉由這樣循環,緩慢但深入地從地下一步步向上擴大,持續成長。
 
(圖為學生樂團在河岸留言演出畫面)
 
 
樂團出國表演  寶貴的學習機會
 
除了在臺灣發展,多次帶領臺灣樂團至國外演出的Orbis表示:The Wall一直希望把臺灣樂團帶往國際,早在十幾年前就已開始與國外音樂祭及場館溝通交流,並曾帶閃靈樂團和Tizzy Bac去日本Fuji Rock表演。近年來配合文創產業發展,政府在諮詢業界的經驗後,成立了許多相關標案,因此帶動更多相關業者投入。
 
而出國表演偶爾會發生一些有趣的現象,例如:今年Silverbus去美國德州的SXSW表演,被NPR(National Public Radio,全國公共廣播電臺)的樂評的推薦,因此當月在iTunes上增加一萬多的收入。 
 
除了政府補助的出國演出,Orbis認為在財務狀況健全的狀況下,樂團自己安排國外演出是很好的。把自己丟到家鄉以外的地方,跳脫熟悉的環境、場地和粉絲,面對完全陌生的群眾,會讓樂團會受到一些新的刺激和學習,並成為成長的養分。而心態上,不要編織一戰成名的美夢,但還是可以保有期待,將出國表演視為一種投資,同時也是寶貴的經歷與學習機會。
 
(圖為旺福今年參與美國南方音樂節(SXSW)現場演出畫面 ) 
 
 
立足臺灣  放眼國際
 
因著全球文化變遷,西方文明開始衰微,過去20年西洋音樂已沒有什麼創新,並欠缺生活型態及風格美學的大爆發。有人說:若所有排行榜上只有Big Name卻沒有Big Music,那就是潮流要轉變了。
 
轉變就是機會,張培仁認為臺灣人最大的優點是天真浪漫、熱血、不功利,對於有興趣的事物願意不計代價投入,但缺點是周邊配套及現場演出的技術能力都還有待加強。不過這一兩年新生代的經紀人才漸漸出頭。這樣的現象是好的,張培仁並且大膽預測未來一兩年,臺灣會有專門做獨立樂團的經紀公司出現。
 
(圖為2012「台灣樂團潮」 活動現場記者會畫面)
 
對於放眼國際,Orbis則舉閃靈樂團的例子來勉勵臺灣的獨立音樂人。閃靈除了有非常明確的音樂風格,同時做了非常多努力,包括去丹麥錄音、發英文版專輯、出國持續宣傳、參加座談會…等,並於2007年中獲Ozzy Osbourne邀請,參與Ozzfest音樂祭22場北美巡迴。當時估計巡迴演出的交通、住宿、器材…等費用約需要200多萬,大多數的樂團都會選擇放棄,但歷經一番掙扎及考慮後,閃靈決定接下巡迴邀請,最終獲得紐約時報樂評讚為當年Ozzfest最佳藝人。Orbis強調這過程並非外界所想的光鮮亮麗,反而是在困難中不放棄,用盡全力嘗試克服的成果。此外,做好基本功,寫出會讓人想反覆聆聽的歌,並在現場表演上持續突破,讓觀眾享受在其中並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下足功夫,找出自己的優勢,補足自己的短處,台灣獨立音樂也能立足臺灣、放眼國際。
 
(圖為閃靈樂團 )
 
 
註1:A&R是Artist and Repertoire的縮寫。A&R的主要目標是決定找出怎樣的藝人投入市場,以及如何將該藝人的特質發展成產品(唱片或現場演出),並將其娛樂性及藝術性轉化成大眾了解的語言,嘗試引起消費大眾的共鳴。
 
在主流唱片公司中A&R稱為藝人發展部或製作部,是唱片製作前端的部門。但在獨立音樂的生態中,A&R和經紀人、美術、宣傳…...等角色,有時會由同一人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