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晚餐3+1」 巫知諭以吃飯發現台灣生命力

發佈時間: 2012-11-21

◎銘傳大學新聞系孔令信、顏彙燕

以往金鐘獎得獎的戲劇或節目常被大家認為是曲高和寡,雖叫好但市場表現卻不近理想,過去的戲劇類大獎也幾乎都由公視或者大愛台包辦;但今年電視金鐘獎評審口味貼近市場,得獎作品幾乎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戲劇及節目,其中「我可能不會愛你」獲得7項大獎,也證明台灣的偶像劇除了有高收視率外,更受到專業的肯定。

去年當紅的三立電視「犀利人妻」入圍7項,卻只獲得2個獎項。但今年八大電視「我可能不會愛你」入圍8項,勇奪7項大獎,已打破單一戲劇節目獲得最多獎項紀錄。金鐘獎評審在媒體報導中就指出,這幾年的偶像劇,走向精緻、劇情紮實緊湊、拍攝手法細膩,創造深入人心的經典對白,幾個要素都讓偶像劇擺脫在金鐘獎上的邊陲地位,成為叫好又叫座的戲劇作品;撇開收視考量,偶像劇雖然以小品居多,但是劇情緊湊,呈現手法創新、畫面精緻,也是偶像劇能在本屆金鐘場上勝出的主因。

瞿友寧:反映觀眾情感才能引起市場共鳴
八大電視自製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跳脫一般偶像劇公主王子的戀愛模式,奪下戲劇節目導演獎瞿友寧就說,反映觀眾情感的劇本很容易引起市場共鳴,每一集片頭片尾的「初老症狀」及「熟女魅力」引起觀眾強烈的共鳴,經典台詞創造話題。拍攝期間製作團隊各司其職,演員自然而深刻的演技,與劇中角色相符,完全發揮戲劇與情感張力,才能得到這麼多肯定。


 
圖說:八大電視偶像劇「我可能不會愛你」導演瞿友寧說,拍攝期間製作團隊各司其職,演員完全發揮戲劇與情感張力,才能得到這麼多肯定。

也因為瞿友寧從小接觸大量的電影,他非常相信虛擬電影世界裡的真實性,直到有一天母親跟他說,每部電影後面都有一個說故事的人,那個人就是「導演」。從此以後「導演」這個角色在他腦海裡烙下深刻的印象,他知道如果要當個優秀的導演,必須對與電影相關的音樂、美術、攝影、表演等技術都有相當的了解,因此常自己跑去欣賞畫展或聽音樂會,累積創作能量。

在學期間,瞿友寧曾擔任導演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助理導演,但那次的經驗讓他很受挫,他發現自己有這麼多的不足,也深刻了解想當導演的夢想,不是空有才華或自信心就可勝任,於是他開始學習如何在理想和現實間找尋平衡點。

從成功的電影經驗和操作偶像劇的過程中,瞿友寧漸漸學習如何和市場做溝通,試著讓自己的作品別太曲高和寡。他說,導演本身要先有自覺,知道自己不會做出一部過於浮誇或純商業考量的作品,然後就是教育觀眾,如何去感受想傳達的訊息,試著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能更親近市場給觀眾新鮮的感受,並在既有的市場中挖掘新的可能、做新的嘗試,讓影片呈現出更多樣的面貌,是創作中必須思考的一環。

創作戲劇前瞿友寧會思考,如何讓觀眾接受並了解他所要傳達的影像語言。他認為,有理想的導演並非一定要偏離商業市場,但大部分藝術片好像缺少了這層讓觀眾了解與熟悉的溝通過程,常讓觀眾不了解這部戲究竟想表達什麼,結果就會淪為有品質卻沒市場的戲劇。

許多人都說瞿友寧很喜歡用新人演員,他說,其實自己是喜歡挑具有特殊潛質的演員,就像「我可能不會愛你」劇中林依晨情感自然流露,演技細膩貼切,拿捏得恰如其分,而陳柏霖飾演默默守護愛情、深情的李大仁形象深植人心,這也是這部戲會成功的因素之一。

瞿友寧曾執導過「惡作劇之吻」、「美味關係」、「桃花小妹」以及「我可能不會愛你」等多部知名偶像劇,近幾年台灣戲劇在外銷市場品質也逐漸受到肯定。他認為,台灣戲劇優勢集合了「溫柔的特質,流行的元素」,擅長拍攝偶像劇或文藝愛情片,但只靠兩項很容易淪為弱勢。戲劇圈目前面臨的最大考驗就是人才斷層,編劇和電視戲劇製作人才的短缺,現在當務之急必須先提升戲劇製作品質,日、韓的製作費和台灣已經呈現5比1的差距,大陸有古裝文化、韓國有偶像文化,台灣要靠什麼來凸顯自己的優勢,正是他現在努力找尋的方向。

目前正在上海執導電視劇《小時代1.0折紙時代》的瞿友寧,因為大陸電視劇市場廣大加上充足的資金預算,讓許多人才紛紛西進,但兩岸合拍限制多,尤其是大陸針對兩岸合拍劇的相關法規規定嚴格,如演員的比例、主角配角的安排,兩岸取景的比例等,都限制合拍劇劇本的創作及劇情發展。所以,他認為,目前看來合作的危機仍大於轉機,大陸在製作意見方面很強勢,造成台灣團隊的概念或想法常會被否決。

巫知諭:同中求異是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
另外,今年金鐘獎中公視共獲得11個獎項,是得獎最多電視台。其中獲得綜合節目獎的公視「誰來晚餐3+1」製作人巫知諭表示,得獎最大關鍵就是「創意」, 2008年公視就推出混合紀錄片、實境秀及美食的「誰來晚餐」,邀請名人到家中共進晚餐,從最平凡的「吃飯」了解每個家庭的縮影。而美食節目、行腳節目很多人做過,但要如何同中求異是她一直以來努力的目標。

 
圖說:獲得綜合節目獎的公視「誰來晚餐3+1」製作人巫知諭說,這次能獲獎的最大關鍵就是「創意」。(圖片取自於大紀元新聞)

 

同時因為金鐘獎節目評選流程,是由評審從參選名單中隨機挑一集出來看,再來決定入圍名單。巫知諭說,為避免再發生被抽出的集數不精采,而發生未入圍的憾事,她嚴格監控每一集製作品質,讓每一集節目都有精采內容。

從第一季擔任企編到第四季已是製作人巫知諭認為,製作節目有時候要跳出既有窠臼,尋找和別人不一樣的「點」去做,只有貼近社會脈動的節目才能引起共鳴。節目至今已經拍攝了上百個家庭,從吃飯這件事深入每個家庭,雖然初期很多人不看好節目型態,認為台灣人保守個性不會想在電視螢幕前與觀眾分享生活,但後來事實證明其實台灣人也是很樂於分享,在拍攝這麼多個家庭後,更讓她發現台灣家庭驚人的生命力。

「誰來晚餐3+1」現在積極尋找外銷海外市場的機會,巫知諭表示,因為海外在選購版權時,多半會選擇購買在國外知名的來賓,所以目前所製作出的節目仍無法全面外銷海外。現在她試著逐步改變節目型態,選擇一些海外知名來賓,或製作較具國際觀的節目內容。

面對台灣電視台頻道過多,需要大量節目塞滿時段,所以出現許多製作成本低的談話性節目,造成節目為了壓縮製作經費而內容濫竽充數,如何在有限的資金內,做好節目一直就是巫知諭努力的目標。她說,近期NCC開放的置入性行銷會讓節目製作更方便,雖然公廣集團不須自負盈虧,但如何在有限預算的環境下,又不違背「不營利原則」製作更多優秀節目,這也是她一直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