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排坐聊八卦 娛樂性談話節目走進死胡同

發佈時間: 2012-11-07

 文◎銘傳大學新聞系陳郁宜

 

大眾傳播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提供娛樂,而電視媒體因具有聲光效果的特性,擔負了更多的娛樂性功能。電視台製作娛樂性節目也隨著不同時代而有所變化,而不同時代也都會有特定類型的節目引領風騒。如早期的《群星會》時代著重的棚內歌唱,之後走出戶外的歌唱節目蔚為風潮如《翠堤春曉》,之後的綜藝節目內容則包含歌唱、短劇等,並強調藝人的才藝表演如《一道彩虹》、《龍兄虎弟》,後來又有玩遊戲型的節目如《百戰百勝》、益智遊戲型的節目如《超級大富翁》、選秀型的節目如《超級星光大道》等。時至今日,打開電視機卻發現最常見的娛樂節目場景是一至兩位主持人居中,和數位坐在沙發椅的來賓,針對某一特定主題話家常。這正是新一波的節目型態,也就是娛樂談話性節目。


各類型娛樂性節目的依內容需要製作成本不同,據了解,如綜藝型的《綜藝大集合》製作費每集約八十萬元、益智型的《百萬小學堂》一集約八十萬元、選秀型的《超級星光大道》每集約七十萬元。其實近年來的娛樂性節目製作費一直是在下修,如《綜藝大哥大》的製作費即是由原本每集120萬元降至80萬元,最終仍於去年底停播;今年五月砸下300萬元製作舞台布景,以近十年來綜藝節目中最高製作費每集200萬元風光上檔的《紅白紅白我勝利》,僅播出十集,根據AGB尼爾森調查,平均收視率約在1.3左右,尚不滿一季就黯然停播。為了找生路,娛樂性談話節目應運而生。因一般常看的談話節目普遍的製作費一集只在20萬左右,有些製作費僅在10萬元上下。這類節目以2004年的《康熙來了》開始,創下極佳的收視率,至今仍是娛樂談話節目收視第一的節目,根據AGB尼爾森調查平均收視率可達1以上。之後類似型態的節目就愈開愈多,如《大學生了沒》、《國光幫幫忙》、《麻辣天后宮》、《女人我最大》等,這些節目的談話主題可以是親子關係、夫妻相處、愛情觀點、旅遊經驗、藝人八卦,也可以美食推薦、女星素顏、二手拍賣、化妝穿著等五花八門的題目比比皆是,可以說是無所不談。甚至有些節目為衝收視率,更加重口味,也會請來賓上節目談談個人較私領域的話題。


這類型的節目之所以可以愈開愈多,主要就在於製作費的低廉。在過去,隨便一集綜藝歌唱節目就要數百萬的製作費,燈光、舞台效果、音響器材、舞群及合音,集合了各方人才打造出絕佳的視聽饗宴。即使是遊戲型的娛樂性節目,遊戲器材設備、戶外節目的勘景、或要使用到的攝影機台數,加上所需工作人員的數量,一集前製、錄製及後製所需要的財力、人力、時間,都使製作費居高不下。較諸現在的談話性節目只一個室內棚配上簡單的搭景,加上主持人的主持費及來賓的通告費,以較熱門的節目製作費在二十至三十萬元間,更多談話性節目常常一集只要是十幾萬元,甚至更低的製作費。而這類型娛樂性談話節目的收視率普遍不高。根據AGB尼爾森調查約在0.1至0.2間徘徊,多則可達0.3,但也有的節目甚至是不到0.1的收視率。但對電視台而言,低製作費的談話性節目具有充時段的作用,維持了該有的節目自製率,有時搭配熱門節目的廣告,也可以獲得微利。這使得這種成本小、利潤薄、風險低的娛樂性談話性節目充斥各電視頻道。


這種節目型態在現在電視頻道眾多的情形下,也發展出所謂的通告藝人及名嘴,就是藝人以上此類型的談話性節目為主,著重的不再是藝人的才藝,而是是否敢說敢言。另外,就是找藝人的親朋好友上節目,甚至一些素人上節目。這就使談話的內容多數不是在販賣自己私生活,就是在販賣他人私生活。而藝人要在電視上公開自己夫妻關係、親子相處、旅遊經驗,反正就如同聊天,倒也無傷大雅。但製作單位有時為刺激收視率,話題也會走在禁忌邊緣,討論八卦、隱私等較聳動、麻辣、禁忌的話題而引起非議。由於藝人的身分,總讓覺得蒙上一層神秘,這類型節目透過聊天,也讓人一窺藝人不為人知的一面,的確是有賣點。若再經由曾經跑過相關影藝新聞的記者以內幕爆料方式,則更增加可看性。


但這類型談話節目有兩個現象值得注意:其一是對台灣電視產業造成的影響,其二是所謂名嘴的分際。


首先這種現象讓不少以才藝取勝的藝人感嘆英雄無用武之地,紛紛出走另謀生路,很多都到大陸表演,重新開創自己的舞台;而製作人才也有龍困淺灘之嘆,亦出走大陸找活路。但藝人及製作人才的養成是而需要時間的,當優秀的人才大量外移,新進的人才又沒有訓練的舞台及環境,無法累積經驗,那當綜藝娛樂的人才逐漸流逝、產生斷層時,那台灣自製的娛樂節目真的就會走向萬劫不復。因受制於製作費請不到巨星、沒有豪華的場景、沒有效果好的影視設備,製作不出高品質的節目。當受到民眾唾棄時,那不僅是戲劇節目被日本、韓國、中國大陸攻陷,娛樂性節目也將江山不保。針對這個現象,大家都知道製作費不足是關鍵。而在羨慕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的高額製作經費時,大家也知道國外或中國大陸的節目之所以能高額製作費,除了市場規模外,最主要就是有企業贊助。對此NCC也決定放寬節目置入性行銷,規定「除新聞和兒童節目,所有節目開放節目置入,置入時間不得超過節目長度的5%,主持人能講商品名稱,但不能過度凸顯,商品也可入鏡,但不能超過畫面四分之一」。這的確是一個挹注資金的方法,但開放得又不夠澈底,且公布了一個月,遊戲規則卻還沒有出來,結果業者都不知道下一步要怎麼做,也只能先觀望。


除了這種談話性節目對台灣電視生態造成的影響之外,這類型談話性節目中所出現的名嘴也常成為討論的焦點。不同於政論性談話節目名嘴來源除了記者之外,還會有學者專家、政治人物等。一般娛樂性的談話節目的名嘴則多由曾跑或跑影劇路線的記者擔任,他們多由自己的採訪經驗去做爆料。而這些名嘴一般是所謂的「資深媒體人」或「媒體工作者」。既是「媒體人」出身,就應該有媒體人應具備的新聞專業意理,也就是在新聞界大家共同支持的價值觀,最基本的是客觀、言之有本、販賣他人隱私。

但娛樂節目記者名嘴的談話,多數是爆藝人的私生活為主,也就是以自己職務之便去販賣別人的私領域,這並不符合新聞專業應保護受訪者的概念,也等同於將新聞內幕商品化,且是未經當事人同意將他人的私事公開販賣。再者,很多名嘴早已不在媒體工作,也就是說早已離開採訪路線,他們所爆的所謂內幕,也常是由網路上、其他媒體或再問其他同業的二手資料或消息,這也有違我們所認知的新聞採訪著重的是一手資料及親身採訪。更有名嘴為了拚收視,也爆自己或同業的料,根本已將自己藝人化,也就不再是事件的中立者,也無法進行客觀的報導或評論。也就是因不少名嘴無法恪守新聞應有的專業意理,而招致罵名。但在感嘆社會將名嘴汙名化,那就更應掌握好分際,要靠嘴巴吃飯也得真的是靠專業,而不是以販賣別人隱私或私生活為業。


現在的娛樂談話節目已變成是什麼都能談,也造成了任何性質的節目,如健康、財經、甚至算命都能用談話方式進行。長此以往,只會將台灣的節目製作能力及創意發揮消耗殆盡,造成節目型態的單一化,致使節目內容空洞化,終將使談話性節目走進一個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