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的「驚豔」找回台灣戲劇未來的春天

發佈時間: 2012-10-24

 文◎銘傳大學新聞系孔令信、顏彙燕

在老三台時代,戲劇收視率屢破30,其中「一代女皇」、「包青天」等古裝劇,曾經創下五、六十的收視率佳績,但近期在台灣火紅的「犀利人妻」在最後一集完結篇收視率也只能破10,最好的偶戲劇收視卻也只能苦苦掙扎,台灣過去的「驚豔」在引進外來劇後,台灣戲劇的春天在哪?

早期台灣電視劇外來的比例不高,一方面是因為政策上有所限制,像日劇就不能在台灣播出;再加上當時其他國家的影視製能力沒有台灣強,台劇還外銷東南亞國家,所以在保護和優勢下,台灣戲劇的自製比例很高。但自1993年有線電開放後,整個電視市場變大,節目需求暴增但自製力並未隨之提升,台灣沒有足夠的自製能力支撐市場,於是港劇、日劇、韓劇等外來劇開始大量進軍。

曾經風光一時的台灣戲劇,現在開始要「超日趕韓」。三立、八大兩家電視台從2001年開始進行自製電視劇的拍攝工作,目前國內戲劇產量最多的三立電視,11年來生產超過40部的原創劇本偶像劇,三立電視行銷公關部資深副總經理張正芬表示,成功的海外行銷不僅讓電視台利潤回收驚人,更能讓國外觀眾藉由戲劇看見台灣的音樂、文化、城市…等風貌。以製作成本不到新台幣5千萬元的《命中注定我愛你》為例,已經在15個國家播映,跨國播放版權、販售周邊商品等,足足創造了2.6億元的驚人產值,2012年更斥資4億元打造「華人電視劇」,目標就放在開創更廣大的國際市場。

儘管近年來台灣在出口自製品牌的電視劇,有明顯的進步與實力,但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汪威江表示,台灣開放外來戲劇,政府未做好文化保護等配套措施,當時媒體產業過於開放,沒有適度加以規範與限制。以韓國為例,當地政府規定11點前不得播外來戲劇,政府對於文化產業有系統、有組織的輔導與扶植,台灣影視產業卻在毫無保護的情況下面對外來戲劇衝擊。

為突破這樣的衝擊,三立偶像劇的製作過程採產銷合一的模式,跨部門在劇本發想初期,便加入偶像劇製作的每一個環節,透過核心價值「原創內容」為基礎進而延伸。張正芬說,在拍攝的初期會納入行銷團隊的意見,密切觀察時事以創造包裝話題,找到產品定位,利用戲劇特色創造話題,並結合App及社群網路等新媒體通路,以藝人動態、周邊商品將宣傳功效放大,例如近年《敗犬女王》、《犀利人妻》等,結合時事的原創劇本,炒熱「敗犬」和「小三」等熱門話題,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

 
圖說:張正芬說,《犀利人妻》成功的最大因素是戲劇找到正確的定位,並透過行銷包裝創造話題,創造「小三」話題引發觀眾討論。〈圖片/取自台視電視官方網站〉

八大行銷公關部經理蔡妃喬表示,通常台灣戲劇的海外輸出金額並不固定,影響價格因素主要包含電視劇參與演出的演員卡司、戲劇題材、製作團隊口碑和在國內播出時的收視率。通常透過品牌建立的方式與海外國家建立「信任度」累積  足夠的口碑,有助於海外版權的販售。也就是說台灣戲劇品牌首先得先提升自己的專業識別度,並找到適當的定位,台灣戲劇才能在海外市場取得優勢。

此外,要擴大台灣的優勢,政府的補助和協助應該進來,根據2011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指出,政府2011年度共補助32部企劃案,共350小時節目,補助金額為1億9千萬元。反觀韓國,汪威江說,韓劇一年就有2000小時的海外行銷產量,台灣則只有300小時,沒有足夠的海外銷量可以與國際競爭。政府每年應補助每部電視劇100萬元,如果能補助400個小時電視劇,一年就能創造400個小時電視劇,首先要創造更多的量能形成「台流」,先有量才會有質的變化。
 

三立電視也發現台灣光靠偶像劇外銷產量明顯不足,去年開始啟動製播HD全製程「華人電視劇」,張正芬說,現在除了傳統的8 點檔1年有260集,還要加開9 點檔的戲劇1年創造520集產量,戲劇題材會更多元,不是只有俊男美女談情說愛的偶像劇或侷限台灣市場的本土劇,以擴大台灣戲劇在華人市場的立足點。
 

另外,台灣影視人才斷層問題,也需要相關政策來推動,2010年到2014年「電視內容產業發展旗艦計畫」中提出了5年50億元,每年7.5億元投入電視劇製作、2.5億元投入行銷人才培訓的計畫。汪威江說,有錢不一定能把節目做好,但沒錢一定做不出好節目。他認為不能一味給資金,要以實質輔導計畫代替補助,大量專注投入經過評選、符合市場的戲劇,審核適合海外行銷的題材在補助。

整體來檢視目前面臨編劇和電視戲劇製作人才的短缺、國內投資者對市場缺乏信心,文化差異減低外銷機會,政府補助資源不足等問題,汪威江說,台灣的編劇、導演在海外市場是非常受歡迎的,以前老三台的優秀編劇被大陸挖角,現在新編劇又無法馬上與業界接軌,台灣電視劇若要持續維持自身的競爭優勢,劇本與人才的相互配合才是根本之道。
 

圖說:三立電視2009年成立「數位敘事工場」培養創作新銳,張正芬說,要培養一個優秀的編劇不一定會成功,但沒有投入養成培育就不會有編劇人才。(圖片/顏彙燕 攝)

面對製作資金緊縮,蔡妃喬說以《我可能不會愛你》為例一集製作成本約新台幣400萬元,但現在一集成本不到200萬元的也有,韓劇的製作成本則是台灣的3~5倍。因為台灣的戲劇市場內需小,必須靠海外市場回收成本,台灣偶像劇約6成都是靠海外市場回收製作成本,如何在有限的資源做出能與國外戲劇競爭的戲劇佳作?是現在製作團隊面臨的最大困擾問題。

除了資金問題外,戲劇的創作與走向又該如何選擇才會有賣點呢?在電視圈多年的前民視前節目部經理趙善意就表示,台灣戲劇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劇本取材乏善可陳,相較於韓劇針對不同的主題包含職業、地點、古蹟等不同劇情的戲劇,每部都讓觀眾有新奇感;加上演藝人員嚴重不足,每齣戲的演員的重複性過高,演員訓練也不夠完整戲劇表達方式沒有變化。

汪威江說,台灣戲劇市場中兩大主流戲劇類型為「本土劇」和「偶像劇」,偶像劇的海外輸出是目前台灣影視市場的優勢之一。本土劇有地域、文化上的限制,偶像劇反而擁有較大的海外市場空間,市場應做到盡量去本地化,製作出受眾面廣的戲劇,讓18歲~80歲觀眾都能接受的內容,現在觀眾對過於夢幻虛構偶像劇劇情已經沒興趣,反倒是能和觀眾生活有共鳴的戲劇才是主流。

韓國從韓劇開始帶動電影、音樂、文化流行全球,台灣在日本、韓國、香港、大陸夾擊的影視產業還存在哪些優勢?如何善用過去台灣戲劇行銷和劇本原創性優勢,讓人才根留台灣並創造出更多優秀的戲劇?需要政府與業者更密切與積極地合作,才能共同打造能行銷國際的「新台流」,嚴峻的考驗目前才正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