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國是論壇第六場會議提問彙整

發佈時間: 2012-08-29

文化部2012文化國是論壇(第一階段)

最小的其實最大─村落文化再造的落實

會議提問彙整表

類別

問題主要內容

回應內容/文化部意見

提問
方式

中央計畫之疑義與建議

溫佳真(屏東縣政府文化處科長):

文化部是否規劃各地方縣市政府有關社造發展,擬朝文化生活圈域計畫的擬定、執行及發展,適時整併零散區域,讓生活圈域的規劃含社區營造、地方文化館的整合並介入文創產業或地方產業方向。

文化部回應:

文化部目前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期計畫,即是以文化生活圈的概念推動,未來規劃推動7835文化發展計畫,亦是整合文化部相關文化資源,進入全國各個區域,以培育在地文化人才、盤整村落的文化資源、建構在地生活美學空間、輔導地方產業,以促進人才回鄉。

口頭、書面

李俊憲(大葉大學休閒管理系助理教授)、溫佳真(屏東縣政府文化處科長):

1、村落文化再造的基準點為何?與農村再「生」在操作農村文化部份有何差異?

2、「村落」是否為先有的「社區發展協會」之範圍?亦或有其他非

空間的連結?「文化」再造是為現有文化元素的重組?抑或引用新的文化元素導入村落文化?

3、現有村落權力分佈與掌握,往往不利於現有公部門之計畫執行,該如何突破?

4、村落文化會是什麼?都會聚落是否也適用?

5、「泥土化」本質為何?要社區居民看得懂、聽得懂、願意做、願意接受?而泥土「化」為一行動,其行動內涵為何?

6、試問文化部對於103年社造或文化部落再造的想法為何?

文化部回應:

17835村落文化再造,是以推動文化平權為基準,以多元文化為議題,而農村文化是其中一個選項。

2、「7835村落文化發展計畫」,主要理念強調照顧及關注偏鄉文化資源之衡平,並非是單純以村里為推動單位,而是期待建立一種文化認同,讓文化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促進組織、文化及社群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不斷重組,以跨域的精神突破空間、組織、議題限制。

3、為突破現有村落權力,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期計畫,補助對象已打破在地組織的限制;而社區營造亮點計畫之社區跨域合作,則以跨組織及社群方式來執行。

47835村落文化是一種對全臺文化認同的概念,適用農村、都會所有類型聚落。

5、泥土化為在地文化根本(含生活、信仰、族群文化、風俗等等),是最貼近居民的生活方式。其行動內涵則以文化參與方式討論公共議題,凝聚在地行動(在地就業、觀光開發、都市更新、產業轉型)。

6、未來文化部的政策,將是隨著生活運轉,生活是距離我們最近的養分,更是國家發展文化軟實力的基礎,文化部秉持深入生活,讓每一個人都享受到藝文資源,建立一個文化含氧量豐富的平權社會為目標;未來計畫的執行將以現有計畫為根基,整合各界意見修正。

 

鄞妙容(新竹市社區營造中心):

1、在推動社區營造工作過程中,有很多社區無法掌握到中央或地方補助資源或計畫,請問文化部是否有可能成立一個平臺,是很明確的讓社區知道中央的短、中、長期政策方針。

2、每年地方向部會申請經費補助時,往往是計畫書撰寫或報告好壞來取決挹注經費的多寡,如此可能或抹滅真正有在做事的社區,因此是否有其他評分機制的可能性呢?

 

 

文化部回應:

1、有關社區營造平臺,文化部設立臺灣社區通網站,收集全國各社區報導,並將相關部會之社區補助資訊置於該網頁,可協助社區了解更多政策內涵及相關社區之實務經驗等。

2、文化部對於年度計畫審查採取學者專家審查及業務單位審查雙軌制,分列不同評分比例,除了書面審查外,文化部業務單位就縣市社區能量、行政配合、預算執行情形等審查,並非單以計畫書評定經費,惟因應社會發展多元化,文化部將隨時檢討機動調整評分機制,以應時需。

口頭、書面

曾俊傑(臺東縣社區營造中心):

社區或部落能安居立業是最大的期望,現實與物質無法達到,可否以不丹、西藏、臺東(原住民)的樂活(高幸福指數)為參考,來落實文化延續。

文化部回應:

所提建議以不丹、西藏高幸福指數,落實文化延續,文化部將納入新計畫參考,思考非物質量化之文化深耕工作成果,帶來廣度的社會影響與價值改變。

口頭

書面

 

王本壯(國立聯合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從社區營造到村落文化,似乎人的角色更重要了,社區營造近年也轉化為社群的營造,人與人的連結與生活文化的傳承是重要的關鍵。

文化部回應:

多元化時代更需社區居民持續的協調與溝通,才能凝聚共識解決社區事務,建構公平合理的對話平臺更顯重要。就政策面而言,社群營造暨文化生活圈,亦是推動人與人及人與土地連結的重要因素,而行政社造化也許是一個可以有效推動政策,協助居民深化社造工作的途徑。

口頭、書面

 

張建隆(淡水社區大學主任):

永續發展為社區發展之目標,應清楚確認文化創造的價值;而藝術對社區來說,並非技藝學習,而是改變生活方式。

文化部回應:

文化的價值,隨著多元社會型態不斷轉變,而目前文化部推動社區工作,仍以建立具有人文關懷價值社會為主,而社區藝文工作,並非著重技藝之習學,而是藉由藝文活動,提高居民參與公共事務之動能;未來文化部研擬政策時,會注意確認這些價值方向,以有效推動文化公民權工作。

口頭、書面

 

 

 

蕭麗虹(竹圍工作室負責人):

1、社區計畫應該有政府或民間長期的陪伴,須以中長期計畫經費來關注,朝永續經營的目標邁進。

2、社會企業或中間團體引入社會資源的鼓勵,可否提出減稅或政府相對補助的優惠條件?以提高更多意願者投入。

 

龍部長回應:

政府經費長期侷限於預算法及年度經費審核之行政程序,文化部會持續努力,使衝擊降到最低。

 

文化部回應:

政府預算長期影響在地文化經營,近來許多學者建議,政策應導引企業、公益、政府、非營利組織平臺建立,讓社會各界資源互援與共享,文化部已納入中長程計畫整體思考規劃。

口頭、書面

 

巫宗仁(新北市石門區公所區長)

7835村落文化再造的落實企圖心很大,但若分期分階段實施,又將失去其意義,建議文化部應明訂政策,並以行政指導要求各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落實,並做為後續文化部相關補助的依據加以監督,如此才能落實7835村落的文化再造。

文化部回應:

17835文化發展計畫,刻正整合各司業務,向行政院爭取增列預算,擴大文化資源面向,深化村落居民參與程度。

2、未來亦將透過補助及考核作業,輔導各縣市加強推動落實。

書面

洪惠冠(交通大學藝文中心主任):

1、建議文化部盤點過去政策,好的部分希望能夠延續下來,且未來不應以村里為單位,而以生活圈的概念來推展。

2、文化部成立後七個司,各司職掌若能以社區營造的精神來推動業務,那就是很好的策略與推動方式。

3、未來文化部推動計畫,希望不要跳過縣市政府文化局,直接補助社區,因為地方長期也有文化部成立之專業輔導平臺,應該延續。

龍部長回應:

社區政策一定是在原有的基礎上來推動,而文化部在成立後,從原有的新聞局、文建會業務,勢必要打破原來的思維,將相關業務彼此融合再推展,所以必需再重新整合盤點,透過傾聽、磨合、討論是必要的,希望大家一起持續參與。

 

文化部意見:文化部規劃7835文化發展計畫是以目前社造文化生活圈與縣市協力平臺為基礎,再整合文化部各司文化資源全面落實。

口頭、書面

 

郭瑞坤(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1、村落文化涉及村里數據的轉變,計畫是否以7835為名稱,建議可再評估。

2、有關本次論壇所提之討論大綱,已是長期累積的問題,應盡速提出具體因應策略與措施,如何去爭取預算,處理社造預算偏低的問題。

龍部長回應:

目前社區營造預算,不只是社區營造的預算科目,如文化資產、藝術介入社區、文學進入社區等,都可算是社區的預算,因為這些計畫,都是具體落實在社區內。

 

文化部回應:

7835村落文化發展計畫」,主要強調照顧及關注偏鄉文化資源之衡平,並非是單純以村里為推動單位,而是期待建立一種文化認同,讓文化融入每個人的生活,促進組織、文化及社群融合多元文化不斷重組。而本計畫刻正整合部內各司及所屬之業務內容,進行落實文化平權之策略規劃,向行政院爭取增列預算,縮短城鄉文化資源之差距。

口頭、書面

 

 

 

 

 

社區預算規模與執行

林三元(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

文化部應請行政院「政務委員」,從傾聽民意(老百姓、社造者、NGO、宗教界等)開始,協助他可以從那些面向切入,讓各部會的計畫、預算如果與「文化」相關的,都可以匡列下來成為文化預算。

文化部回應:

行政院各部會業務均有政務委員負責督導,並整合相關計畫發揮文化影響力,加強部會合作;除此之外,文化部亦積極與各部會協力,推動各項政策,以擴增文化預算,例如近期推動農村文化保存、莫拉克社區組織重建等,均由文化深耕擴大至部會參與。

口頭、書面

 

劉芮菁(新頭殻記者):

現在文化部因預算未定,無法提出具體方針,但現階段是否能設想不同預算,提出數種具體方針?否則獲得預算後再行規劃,是否延遲政策?

文化部回應:

文化部現有推動社區之計畫將至102年止,為有效進行計畫接軌與提出創新方案,已初步討論確認未來計畫工作項目與方針,並擬具7835文化發展計畫,同時將參考本次論壇各界所提建言加以琢磨調整。

口頭、書面

 

社區與行政部門協力問題

蔡葉偉(淡水區公所區長)、黃世輝(雲林科技大學生活創意學系教授)、劉建成(雲林縣政府文化處科長):

17835村落固然是社區的最基礎主力,但鄉鎮級成立文化單位,更是很重要的推動層級,地方的鄉、鎮、市、區公所都要建置文化課,有人員、幹事的編列,才有辦法落實文化部的政策。並可因地制宜,如設置文化課、文化觀光課、人文課等。

2、鄉鎮與區等基層自治體是練習自主管理、地方共同治理的適當區域,建議文化部建立政策與計畫,廣泛鼓勵鄉鎮區等公所的社造行動。

文化部回應:

1、多元化時代更需社區居民持續的協調與溝通,才能凝聚共識解決社區事務,建構公平合理的對話平臺更顯重要。

2、就政策面而言,行政社造化也許是一個可以有效推動政策,協助居民深化社造工作的途逕。

3、現階段已經有部分地方政府鄉鎮公所,成立文化課或文化服務所,例如集集鎮公所成立文化服務所與臺中市石岡區公所成立人文課等,未來文化部會不斷努力與各部會及縣市政府溝通、傳達這樣的理念,讓各層級相關公務員具有社造的觀念,並以此觀點來推動各種文化政策。

 

口頭

書面

王本壯(國立聯合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因應多元思維的時代趨勢,村落或是社區的生活文化平臺,會是一個承載政策與協力推動的機制,希望在下個階段能有完善的思考配套,例如利用現有行政體系,從中央到鄉鎮基層公務員培力就可以建構一個平臺

文化部回應:

1、文化部100年起推動社區營造亮點計畫─社造文化小鎮,期待透過重點鄉鎮公所的文化培力,養成基層地方自治單位具有文化能量,並以三年計畫(100102年)為評估基礎,未來爭取經費廣泛推廣。

2、未來7835文化發展計畫,將以目前與縣市協力為基礎,再進一部落實至鄉鎮市(區)公所,建立完整之培力平臺。

口頭、書面

嘉義市社區營造中心董育奇先生:

文化部應有政府組織的蹲點政策執行措施,ex:工作站、推廣站。例如:農委會與水利會偏遠地區工作站的就近服務。

文化部回應:

文化部由於預算有限,無法成立各地工作站,而是結合各縣市地方政府以設置縣市社區營造中心加以在地培力,所提建議將納入研訂鄉鎮市(區)文化深耕工作內容。

城鄉發展差距

王先生(臺北市民):

都會與鄉村投入資源必須平衡,而政府執行計畫投入資源也應有評估管理機制重點投入。

龍部長回應:

7835以村為單位,希望能打破藍綠的界線,未來對於都會型的社區也必須考量預算爭取結果,依序推動。

口頭

書面

李永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五都人口達1300萬,未來對於都會型社區,文化部有無具體想法?

 

文化部回應:

7835文化發展計畫並未排除都會型社區,無論鄉村、都會地區,政府都有相關資源的投入,文化部目前已就部內與各部會推動工作進行盤點,提出中長程計畫,務使資源能夠妥善應用,促進城鄉均衡發展。

口頭

書面

蕭麗虹(竹圍工作室負責人):

臺灣城鄉資源差距甚大,偏鄉地區專業人力不足,政府是否有人才補充計畫能長期陪伴社區?   

 

文化部回應:

1、文化部自100年至102年推動社區營造亮點計畫,該計畫提供執行單位專案人員固定薪資,協力社區事務推動,如臺東縣延平鄉公所、花蓮縣光復鄉的太巴塱部落等11個計畫。

27835文化發展計畫中人才培育為四項重要子計畫之一,未來文化部將以配合相關計畫,全面評估人才回鄉的推動策略。

口頭

書面

江理事(嘉義縣大林鎮明華社區)、蔡秋霖(基隆壯觀願景發展協會理事長):

農村與都會社區存在差異,應有不同的協力方式。村里與社區發展協會,在各地長期存在衝突問題,而計畫經費核銷亦是影響事務推動的阻力。

龍部長回應:

都會與農村絕對是不同類型,而文化多元性是我們研擬政策,必須注意的;而地方的衝突,本是公民社會的常態,不同意見經常需彼此溝通說服,這本是社區營造必經的重要過程。

 

文化部回應:

有關計畫的撰寫及經費的核銷,目前除各地社造中心,辦理社造培力課程協助輔導外,未來期望透過7835人才培育工作,強化在地行政執行能力。

口頭

書面

社區弱勢平權

林秋香(德明財經科技大學教授):

少子化形成過多的教育資源,可思考盤點整理有效利用建構銀髮族優質的生活中心,因應高齡人口問題。

 

文化部回應:

人口高齡化的確是臺灣即將面臨的問題,其影響的層面包含各項產業,文化當然也不例外。文化部目前對於50-75歲這階層退休人口,將著手規劃黃金人口相關計畫,善用這群優質退休人力,和我們一起為社區、為村里推動文化扎根工作。

口頭

書面

 

 

 

 

 

 

洪德仁(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如何讓銀髮族生活型態能發展為更健康、更快樂,需要衛生部門及文化部門跨部門的合作,以營造高齡友善的社區。期待文化部能積極促成高齡友善環境的建構,讓銀髮族與社會積極連結,參與社會服務,貢獻生命的尊嚴,也以其生命故事豐富臺灣社會。

游鯉綺(行無礙協會):

請部長將「障礙者」的需求,納入文化發展的考量面向;具體而言,現在文化場館之佈置、展出,幾乎沒有為障礙者設想安排的概念,造成參與機會受損,這是文化權也是人權,請務必關注、具體而為。

文化部回應:

文化部已針對弱勢族群,以文化平權的概念,研擬扶助執行計畫,未來除將維護有形障礙者的文化權,亦將就無形的弱勢亦予保障(例如身心障礙、新移民、受刑人等)。

口頭

書面

 

 

 

 

 

新頭殻記者劉芮菁小姐

公廣集團為我國的公共平臺,可提供弱勢族群之訊息傳遞及發聲,對於偏鄉地區的社區發展,公廣集團這樣的公共平臺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文化部是否有任何政策或措施可在現階段提出?

文化部回應:

1、對弱勢族群服務的節目製作向來是公視重點製播方向,例如:聽障節目「聽聽看」特別提供多元化的生活資訊,同時兼具知識性、娛樂性和服務性;「公視手語新聞」為擴大對聽障者的服務,改版轉型為更具資訊性與生活化的新聞節目,用輕鬆方式「看見」生活新聞資訊。除此之外,公視也製作了以弱勢為題材的戲劇或記錄片:如公視人生劇展「看見0.04的幸福」關懷弱視及單親家庭兒童;電視電影「阿輝的女兒」關懷盲人生活、「夏天的向日葵」關懷聽障人及受虐兒的題材;紀錄片「被遺忘的時光」則是關懷失智老人議題的影片。

2、文化部將成立「公廣媒體改革小組」,引進專家學者及公民社會的力量來協助文化部處理公共媒體問題,預計於今(101)年十月提出公共媒體政策。

口頭

書面

 

 

林冠宏(八頭里仁協會):

北投溫泉博物館採公民合營制,由市府文化局派駐人力及維運開支,結合北投地區學校、非營利組織等共同營運,這個機制是否可推廣至全國?

以近來推動北投車站風華再現為例,因文化資產保存建物在彰化,使許多保存問題無法處理,建議碰到類似問題時,應由在地文化局來主導。

公益勸募條例對占80%宗教勸募排除,而對於民間一般性勸募予以規範限制,這對長期經營社造工作者,是一種阻力。

龍部長回應:

中央與地方政府有其一定的權責,民主政治必須尊重這樣權責劃分,文化事務也不例外。

公益勸募條例,相關的內容會再深入了解,並對本條例主政機關,提出文化部應有之立場。

 

文化部回應:

北投溫泉博物館整合不同的地方資源,充份展現在地社造精神為獨特意涵,值得各地推動參考;目前已有許多社區前往觀摩,未來文化部7835文化發展計畫可強化建立見學機制,促進經驗學習與交流。

文化資產保存是社區營造重要一環,有賴社區居民與地方文化行政持續溝通與討論。

口頭、書面

地方組織與人才問題

 

劉建成(雲林縣政府文化處科長):

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總幹事通常都是無薪資的付出,社造這區塊應有些補助或獎勵的機制。

文化部回應:

目前許多基層單位幹部默默付出,文化部將評估對績優人士獎勵,納入未來工作與人才培育之配套內容。

口頭

書面

 

 

 

林三元(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

文化紮根可向宗教團體學習,仔細觀察,無論是任何宗教團體,他們都有長期且持續的傳教策略。從建廟宇、編教材、找傳道、義工、同工,一做數十年,他們不會違背教義、聖經!文化部當思考文化的「聖經」該是什麼樣的面貌!

文化部回應:

有關宗教團體組織傳教之體系,可供文化部學習,未來將參考其團體維運及組織運作情形,再納入文化部人才培育及獎勵之相關配套規劃。

 

口頭

書面

 

 

劉芮菁(新頭殻記者):

社區營造產業化,帶動當地經濟條件與物質生活的改善,又如何與環境生態取得平衡?以及如何確保社區發展後,吸引外地人開發,所帶來的經濟效益能留在當地人手上?

 

文化部回應:

1、環境教育亦是社區營造重點工作,近年文化部即參與國家環境教育行動方案之研定,輔導社區居民關心週邊環境及環保生態等問題,進而保存及推廣傳統優質生活文化。

2、另社區經濟收益,如何留在當地人手上,一切端賴在地人具備自覺意識,文化部近來推動社區營造亮點計畫,期待以培養在地專管人才,以點發揮至面的影響,文化部將長期繼續人才培育工作。

口頭、書面

賴正晃(大地震晃):

臺北市有藝響空間的機制,提供藝文團體租金的補助,但藝文團體卻被管委會以極高額的管理費,並且要求管委會進行公設維護時,卻被以可向政府申請經費為由而回絕,我想這並非政府制度不佳,而是民眾對於文化的了解之不足所造成的阻力;故應加強文化基礎建設。

文化部回應:

所提問題未來在推動社區營造工作時,將與地方政府加強聯繫。另外,文化部於7835文化發展計畫,亦規劃空間相關計畫,將促使文化空間與居民生活、文化資源得以進一步緊密結合。

口頭、書面

黃郁倫(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研究助理):

在傳統或歷史脈絡下的組織/單位是否能被重新尊重?卑南族、排灣族、魯凱族的青年會制度為例子,青年會會長是最無悔付出的地方青年領袖,如何能將他們納入文化部的視線裡。所以建議未來應納入認識自己、認同自己、與人及環境互動、團隊分享溝通等課程,這些核心價值觀念之建立,應比如何核銷更為重要。

文化部回應:

1、部落青年會早在社區營造扮演重要推手,如臺東卡地布社區,近年推動社造亮點計畫,太巴塱部落由青年會規劃部落階層傳承工作,延平鄉公所由青年組織擔任布農文化志工;另外,八八風災後文化部所推動之永久屋文化種子培育,即以原鄉文化為基礎,重新建構基地內居民之文化認同,其中亦有部落青年的參與。未來亦將持續鼓勵文化種子及在地協會進行文化保存及推廣之提案。

2、所提自我學習課程建議,文化部將於102年建請各縣市納入推動社造培育工作之基礎課程。

口頭、書面

臺北市劍潭里畢無量里長:

里長想要推動社區事務,但是里沒有人才也沒法申請計畫,建議應有人才的協助。

文化部回應:

文化部推動社區計畫,各地均設有社區營造中心,可循序指導計畫書撰寫及經費核銷等工作,希望大家可以多報名參訓。未來7835文化發展計畫將加強地方人才培育工作。

口頭、書面

社區多元跨域學習

洪德仁(臺北市北投文化基金會董事長):

社區面臨的議題需要從整體層面,思索解決之道,社區除了仰賴政府補助之外,更需要能力的提升,建議文化部除了廣拓資源補助之外,可否思索建立區域性輔導機制,讓專業團體分區進行實地的輔導與陪伴,發展區域性或議題性之公益平臺,以提升社區解決問題的能力。

文化部回應:

文化部社區營造、地方文化館政策,以營造文化生活圈的概念,鼓勵以專業館舍或成熟社區,擔任區域平臺,共同陪伴區域內相關組織,協力公共議題的討論;惟部分平臺建立後,尚無充足經費提供各區團體進行輔導工作,文化部將持續努力爭取相關資源。

 

口頭

書面

蕭麗虹(竹圍工作室負責人):

社造工作除以文化資產、文創產業、文學出版等領域外,可否將生態與環境議題納入?

 

文化部回應:

環境生態教育本來即是社造重點工作,文化部現已和相關部會共同協力推展永續生態及低碳環境等社造議題。

口頭、書面

李謁政(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

政策應該以多元文化去思考,而推動村落文化應該制定相關法案,才能長期耕耘。

文化部回應:

文化部目前推動社造計畫項目,即以多元文化項目,取代單向工作項目,惟不論在縣市政府或大部分社區,習慣中央指定明確工作項目來執行,未來若擬定及執行更多元化之政策,將增辦基層學習工作坊,提高政策對話與文化交流。

口頭、書面

黃世輝(雲林科技大學生活創意學系教授):

民俗與社造的結合:民俗活動如茄定金鑾宮的王船祭,具有驚人的自我動員能力,豐富的生活美學,具有無形文化資產的意涵,如能與社區營造結合,將產生很大的在地影響,但其執行策略需要實驗與創新。

文化部回應:

文化部目前針對茄定地區成立輔導團隊,期待透過人才養成、在地自主能力培養等,整體提升節慶品質,而目前已結合傳藝中心、臺博館及文化資產局相關創新計畫,除盼提升生活與節慶的關係,更希望整合信仰資源,樹立社造與民俗結合之典範。

口頭、書面

社區與教育結合

 

李永展(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

藝術進入社區可稱之社群藝術,與公共藝術單一藝術家的創作不同,如臺西希望之海其價值在社群參與過程,文化部的看法如何?

 

郭喜斌(臺西藝術協會):

臺西蚵貝藝術牆事件,拆的不只是一面牆,拆的是庄民對政府機關和教育機構那『文化自信與認同』。

個人建議真正要被「教育」者,是這些站在基層的公職人員,請文化部加強基層行政人員之文化認同養成。

文化部回應:

臺西人透過「希望之海」藝術壁畫創作社區自力營造過程,共同打造屬於在地人的未來願景,也為面臨人口外流及環境破壞的漁村,重新聯結彼此的情感,進而走出家門關心公共議題。政府部門即便是推動所謂興利建設時,仍應妥適與民眾進行溝通協調,方能真正達到政策之美意,也惟有藉此才能夠找出民眾的真正需要,文化部會持續努力與地方政府共同合作,及進行觀念之推廣。

口頭

書面

吳宜霈(南投縣廣明社區):

對於志工部分,學生是很大的力量,有沒有什麼鼓勵方法可以讓更多學生參與?例如學分(必修)或其他的獎勵辦法

 

 

文化部回應:

學生志工參與社造工作是非常好的建議,未來文化部會思考如何建立鼓勵機制,讓更多學生參與,但列入必修學分涉及教育部權責和大學自治問題,必須進一步和教育部溝通協調。

口頭、書面

董育奇(嘉義市社區營造中心):

政府應加強產官學合作機制,重視青年議題,建立青年參與社區見學或實習機制。政府鼓勵獎勵企業回饋村落可能,可提供技術層面或資本門層面的支持。

文化部回應:

青年參與社區部分,近年因社造中心老師,協助社區輔導工作,讓學生實習課程在社區進行,文化部將各類青年參與類型進行盤點,納入人才培育、組織永續之配套作業。

口頭、書面

藝術介入與社群參與

林三元(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

善用資訊網路科技,因為它現在正在佔用新一代年青人的時間,如果不做適切的引導,年青一代將只是透過新媒體(網路)而被強勢文化所吞沒。

文化部回應:

因應社會議題或特定議題組成的虛擬社群多元趨勢(網路社群、議題社群、跨域社群),由於這些社群是以非組織的型態參與,挑戰性極高,文化部研擬政策及設定補助對象時,將協調文化部資訊處提供意見進行評估考量。

口頭

書面

余浩瑋(青藝盟):

以推動戲劇的經驗,現今社會的文化價值觀缺乏,特別在青少年文化教育政策上,未來必須加強。

龍部長回應:

以戲劇的方式關心社會議題,是很重要的公民參與模式,文化部會持續關注。

 

文化部回應:

文化部自97年以來推動社區劇場,已擴大社區公共參與,輔導各社區成立劇團,惟在與教育結合及分眾推廣方面,將在7835文化發展計畫之村村有藝文方案中,進一步加強推動。

口頭、書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