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更高、清的公共空間 文化國是論壇聚焦公廣媒體發展與定位

發佈時間: 2012-07-11

文化部 10 日下午舉辦「文化國是論壇」第一階段第三場次論壇「尋找更高、清的公共空間-公廣媒體的未來」,邀請媒體學者胡元輝、劉幼琍、羅世宏、關尚仁等對談,針對公視與公廣集團發展與定位深入探討。與會學者認為,儘管現況條件並不理想,但卻是公廣集團改革的關鍵時機,臺灣具有華人世界唯一真正的公共電視,可以傳播優質的文化底蘊,發揮區域文化的影響力與創造力。部長龍應台表示,公視是國家社會民主發展的重要刻度,面對這兩年公視紛擾所造成的社會成本以及公視、華視員工內部焦慮,她認為所有問題一定要回歸設置初衷,使公廣集團成為清淨的公共空間,文化部會盡其所能,努力與藍綠、左右、各方各界溝通化解紛歧,希望重新建立彼此的互信基礎,「一個開放社會缺乏信任,就像車子少了引擎,使進步變成不可能!」
br> 論壇選在公視第七攝影棚內進行,包括關心公廣媒體發展的學者專家、媒體人、公視、華視員工、傳播系所學生近百人共同參加。曾任公視總經理,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胡元輝率先發言表示,他指出臺灣是「公共失落」之地,社會普遍不了解公共的概念,很高興文化部願意使公視回到清淨的公共空間。胡元輝對文化部提出三點具體主張:一、帶頭倡導社會重視公共概念;二、盡速推動公視修法;三、建構完整的公廣集團譜系,促進多元社會的發展。他也指出,如此恢弘想像要能付諸實踐,短中期目標仍是新任董監事成員盡早產生。
br> 長期支持公視的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羅世宏表示,公視十多年來建立的聲望得之不易,他每次去大陸講學提到臺灣的公視,對岸人士都流露羨慕之情,臺灣的公視是華人世界唯一真正的公共電視,是臺灣公民社會的驕傲與公共資產。羅世宏指出,面對數位時代多元化的公共服務需求,公視更該在最不利的條件下「浴火重生」,公廣集團除應納入無線廣播、開闢紀錄片、兒少節目專門頻道,發揮商業頻道所欠缺的媒體功能外,還應該為臺灣影視產業培育人才,成為影視產業的火車頭。
br> 政大廣電系教授劉幼琍發言時,當場詢問「有誰看了昨天的公視新聞?公視正在播的單元劇名稱是甚麼?」她指出當各界在爭吵公視的人事問題時,真正該關心的三大核心「節目、新聞、服務」卻沒人注意。劉幼琍以英國 BBC、日本 NHK 的經驗借鏡,認為董事會只是象徵,像日本 NHK 的董事會成員甚至有賣輪胎的實業家,董事會只要是社會公正人士組成,代表社會,實質的經營就應該授權給專業的經營團隊。「不要只把精力放在董監事是誰,應該花在好好做節目上」。
br> 世新大學廣電系副教授關尚仁則表示,公視應該走在整個社會思維的前面,並且體認到服務公共利益的核心職志,不然節目的製作技術再好,還是沒有意義的。公視也該培養公民社會具有反思能力,本身就應率先檢討自己節目,傾聽社會大眾聲音,反省自己還有哪些是沒有做到的,真正實踐公共空間的概念。
br> 三個小時的論壇,各界聚焦於公廣集團定位,以及董事會的產生與集團制度。針對董監事成員的審查方式,龍應台表示,這一次的審查,因為所有幕僚作業,包括候選人名單的確認,都在 520 之前已經完成,文化部接手做後續的行政作業,盡量做好幕僚工作。如果是從頭做起,她當然支持公開、透明的審查機制,不單單是候選人的名單事先公開,整個審查過程都可以開放媒體、民眾旁聽,並有電視、網路直播,「甚至是老師帶著學生參與、實地觀摩的一場公民教育課程」。前提是要清楚地與被提名人細緻溝通。「在這樣公開的過程裡,審查委員的發言和態度也都會被社會檢驗,也是名符其實的負責。」
br> 而針對華視究竟應該是商業或公共電視臺,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學者認為,半商半工的結果就是使華視完全做不下去。也有些認為,商業運作但兼顧公共性,是一種可能的結合。面對錯綜複雜的糾結,學者顧忠華建議文化部成立「公共媒體改革專案小組」,邀請專家學者來協助文化部處理問題,引進公民社會的力量,形成一種「新公廣運動」,不能因為朝野間的衝突,阻礙了公視發展的願景。唯與會者都認為,當前迫切問題就是盡速產生第五屆的公視董監事成員,提出明確的經營藍圖,包括公視、華視面臨的問題,才有可能逐步獲得改善,並讓公廣集團步上軌道,回歸專業,成為清淨的公共空間。
br> 龍應台結語時表示,要打開公視的死結,朝野之間還需要多溝通。她同時強調,儘管環境如此惡劣,而公視還能有今天這樣的成績,社會各界應該給予公視華視員工──包括趙董事長到基層的員工們,多一些掌聲與鼓勵。文化部會努力讓公視法在下個立院會期通過修法,也希望在今年十月前提出公共媒體政策。被問到文化部如何面對第五屆董事會無法選出的僵局,龍應台說,行政院提董事會候選人名單,立法院透過政黨比例的審查委員會審查,這是行政院和立法院在行使各自的職權,文化部是幕僚單位,盡力將行政作業做得周全。為了建設臺灣的公共空間,文化部會用盡一切可能方式與各界溝通,重新建立起跨界、跨派、跨黨之間的互信基礎,如此才能逐步踏出公廣革新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