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電影的交會 《愛、理想與淚光》重現鄉土影像

發佈時間: 2010-12-22

由國立台灣文學館出版的新書《愛、理想與淚光:文學電影與土地的故事》,分上、下兩冊,精選了30部1960年代至今的重要台灣文學改編電影,全書收錄包括由陳映真《將軍族》改編的《再見阿郎》、王禎和《嫁妝一牛車》、鍾肇政《魯冰花》等片,並邀集陳儒修、李志薔、亮軒等多位作家與影評人,從各角度導讀每部小說與電影,並結合路寒袖拍攝的上百幅照片,呈現電影中台灣地景。


 
《愛、理想與淚光──文學電影與土地的故事》以「文學.電影.地景」為主題,介紹30部由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由詩人路寒袖赴各地的電影場景進行攝影,資深影評人藍祖蔚、作家應鳳凰等人擔任顧問兼撰述委員,從文學的角度剖析改編電影的內涵,國家台灣文學館館長李瑞騰說,「要從小說文本回溯到改編的電影、再深入電影的場景,著實不易,明年文學館將把這套書的內容設計成平面展覽,讓民眾更了解這些重要的文學電影。」 

從1966年的瓊瑤《幾度夕陽紅》直到2001年李喬的《一八九五》,以及幾米的作品《向左走向右走》同時搭配小說原著書籍與作者照片,以及拍片場景的今昔攝影照片對比,讓在場的作家王拓、楊青矗等人,以及早期時常飾演電影女主角的影星陸小芬,嘖嘖讚嘆。從電影場景裡也可看到時代的縮影,以台灣本土作家黃春明的短篇小說《看海的日子》為例,這部作品於1983年由王童改編成電影,拍攝場景就選在台北縣金山、宜蘭南方澳漁港與雙連埤等地;這部電影是台灣電影新浪潮時代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鏡頭紀錄了1980年代的宜蘭地景,故事則隱喻了戒嚴前的台灣,依舊充滿政治禁忌。
 
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表示,透過這次的「文學‧電影‧地景」出版計劃,能讓外界重新凝視台灣鄉土的美好與轉變。盛治仁說:「多少年來的文學創作,加上改編成電影,加上時間的焠鍊,累積了我們等於所有台灣人共同記憶,其實都在這樣的著作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