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戲劇在華語市場之競爭力座談會報導(上)

發佈時間: 2009-11-27

在政府宣布的六大新興產業中,文創產業被視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帶動經濟轉型的重要產業之一,台灣自製的影視戲劇,則是文創產業中最具有「台流」創意優勢的發展關鍵。
 
為實際了解台灣戲劇產業界現況及業者所需,行政院新聞局國家影視產業資訊平臺(TAVIS.TW),特於11月20日舉辦「台灣戲劇在華人市場的競爭力-未來趨勢與行銷策略座談會」,邀請產官學三方代表共同參與座談,現任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陳清河教授擔任座談會主持人,與談來賓包括新聞局廣電處處長何乃麒、八大電視台副總賴聰筆、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汪威江、公視基金會經理徐秋華、台灣電視台副理李立國,均在會中提出獨到見解。
 
 
座談會一開始,即針對台灣戲劇在華人市場現況及趨勢進行討論,台灣電視台副理李立國首先分析了無線電視台的戲劇現況。「長久以來,無線電視台均是以經營八點檔戲劇線區塊為主,以產量來看,目前無線台的八點檔產製量現況,一年約有1500個小時,若再加上周末跨頻道的戲劇線一年500個小時,則每年共有2000小時左右的產值。」
 
 
盜版減少電視業者商機
 八大電視台副總賴聰筆則認為目前台灣戲劇雖在製作成本相對較低的情況下,仍在華語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是因具有創意的大優勢,但未來若不往前進,恐失去優勢。
 
 
「八大的自製戲劇多為偶像劇,其中有70%的行銷回收來自海外市場。以大陸市場來說,只要台灣偶像劇符合其題材法規,目前是供不應求;而台灣戲劇在海外也頗為搶手。目前日本的外來劇,以韓劇為第一大宗,第二名就是台灣偶像劇,在新加坡與馬來西亞也是這樣的情形,大陸製作的時代劇反而在海外市場難以造成話題和收視率。」
 
 
賴聰筆表示,「我們認為台灣的偶像劇實在很不錯,但這幾年整個電視環境處於速食開發狀態,台灣偶像劇一年能產出50部,但真正在海外紅的卻還不到10部,這顯示了質的問題。華語戲劇市場普遍有大牌明星的迷思,包含八大也是,目前看來似乎韓劇已經過了這個關卡,但台灣還沒跨過,未來如果沒有新的創意加入台灣戲劇,在華語市場的推廣就會受到影響,而網路盜版,也減少了電視業者的商機。」
 
 
無資金後援 創意難發揮
台灣市場相對有限,海外市場則亟待開拓,要如何在質與量之間求取平衡?是各電視業者想做到的事。公視基金會經理徐秋華認為,台灣戲劇的優勢在於擁有許多才華洋溢的明星、編導,但市場量、廣告量不足,壓縮了戲劇可利用的資源。
 
 
 她表示,韓國的無線電視目前有70%的市佔率,所以廣告商願意做大筆投資,日本NHK的篤姬,每一集製作費為2100萬台幣,韓國流星花園一集的預算是900萬台幣,即使是一般戲劇,也有一集500至1000萬台幣製作規模,大陸劇約為每集300萬,但90分鐘的台灣偶像劇,只有150至180萬的製作費,公視每1小時150萬,這樣的規模很難達到國際市場要求的水準。
 
 
「戲劇有很多創意元素,得用錢堆出來,例如《痞子英雄》就花很多錢在動畫、特效、聲音的製作,蔡導為了把《白色巨塔》賣進日本,花了幾百萬把原先不符合日本要求的聲音水準重新製作,其實台灣日韓買進的台灣偶像劇,有許多都是買日韓的漫畫改編的台灣劇,純粹的本土創作不易輸出。」
 
 
目前各國戲劇投資規模遠高於台灣,單靠明星難以長久發展,徐秋華以韓劇大長今為例,點出台灣戲劇目前現況。「大長今的編劇不論在待遇或地位上,都能與李英愛平起平坐,韓國很重視幕後人才的培育,台灣也需要培養編劇及幕後創意人才,台灣環境艱困,可投入的資金已經較其他國家有限,這與市場大環境有關,只是光靠獨立製片單打獨鬥難以突破。」
 
 
政府力推兩岸合拍劇 前進大陸市場
投資與報酬回收率之間的確難取捨,當然投資愈多就會產生愈多創意火花,但產業界普遍認為,推動市場的最大力量得靠政府,針對此點,新聞局廣電處處長何乃麒則作出回應。
 
 
「台灣目前的市場小,但太多電視頻道瓜分了市場大餅,包括無線電視台及衛星電視,在登記有案的電視業者就有131家,而大家主要收入都是廣告。無線電視的廣告收入佔全年總營收52.82%,衛星電視廣告收入則佔收入總額的35.51%,台灣收視人口只有2300萬人,韓國有4000萬人,大陸則是12億人,以這種市場規模來看,只靠台灣的市場來不可能回收甚至產生利潤。」
 
 
何處長表示,目前最大的戲劇華語市場在大陸,政府的責任就是協助台灣戲劇走出去。「新聞局在9月剛發布兩岸合拍劇要點,放寬大陸劇組來台拍攝,但前提是劇組中只能有1/3的大陸人士來台,並且戲劇後製要在台灣完成才行,有限度的保障台灣戲劇創作人才及製作團隊。」
 
 
「推動這個法規,主要是希望融合兩岸不同元素,創造市場雙贏。只要合拍劇順利進行後,不僅能讓台灣戲劇突破外來劇限制,登上大陸黃金八點檔時段,增加台灣演員知名度,同時還能提振台灣觀光產業,讓大陸民眾無形中了解台灣文化,當然,除了開拓大陸市場,更大目標是希望這些戲劇可以賣到全球華語市場,甚至外銷到北美洲。」
 
 
中華民國廣播電視節目製作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汪威江則認為,媒體開放後,台灣戲劇市場結構改變,競爭力相形下降。「在老三台時代,台灣戲劇在華人地區獨占鰲頭,近年來台灣戲劇最為人熟知的反倒是本土劇與偶像劇,過去大家都認為偶像劇一定拍得很夢幻,但最近《牽牛花開的日子》、《光陰的故事》、《閃亮的日子》等眷村題材受到歡迎,顯示戲劇題材已跳脫夢幻框架、出現多元的改變,走時尚倫理題材,相信此類題材有極大的市場潛力。」
 

但汪威江同時指出,台灣戲劇發展與推廣在某種程度上的確受到資金限制。「有錢不一定能把節目做好,但沒有錢一定做不出好節目,從媒體現況反推回去,現在的五家無線台裡,華視是採取購片《1949》,公視也是,三立與民視的本土劇一直分庭抗禮,形成了本土劇的固定收視族群,台視、中視目前已計劃嘗試兩岸合拍片,衛星頻道除了八大和三立有自製戲劇外,大半播出購片戲劇,可是從這幾個月開始,不管是東森、年代MUCH、東風,也買了好幾部大陸劇準備播出:緯來從《醜女無敵》開始恢復大量播放大陸劇,甚至連民視的晚上十點檔、親子MOMO台也已經播大陸劇了,這是一個隱憂,它說明了台灣電視業者在現實的廣告收益下,必須降本求利的現象。而大多數的台劇製作經費偏低,如此一來,台灣戲劇的國際競爭力在哪裡?因此,我們很急切推動兩岸合拍劇上黃金檔,但推動後可能也得面臨各種不同情況。」

 

 文‧哈台影音快遞版主  王永貞 

‧台灣戲劇在華語市場之競爭力座談會報導(下)  http://tavis.tw/files/14-1000-11023,r8-1.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