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座強片改編電玩 好萊塢的跨界新考驗

發佈時間: 2009-09-14

今年八月十九日,來自世界31個國家、多達458家遊戲廠商,全數集結在德國科隆,為歐洲一年一度的國際大型電玩展「Games Com」揭開序幕。短短五天的展期中,吸引超過24萬5千人到訪,規模堪稱產業之最。今年除了五花八門的新遊戲之外,還有一個議題引發大家討論,就是為什麼許多好萊塢的賣座強片,儘管票房席捲全球、造成熱潮,卻無法延燒到同名電玩遊戲上頭? 這幾年,隨著宅經濟發燒,好萊塢也熱中與電玩業者合作,推出改編自賣座電影的同名電玩遊戲。最近幾個月,包括《哈利波特:混血王子的背叛》、《冰原歷險記3》、《變形金鋼:復仇之戰》等賣座鉅片,幾乎都在電影上映的同一時間,推出電玩遊戲版本,顯示兩個產業的合作已愈來愈頻繁。不過,這類電玩的銷售成績往往不盡理想。不少遊戲開發公司花了大把鈔票購買電影版權,希望借用電影的號召力,產生相互拉抬的加乘效果,結果都以投資失敗收場。 部分產業人士分析,電影改編成的電玩遊戲之所以會失敗,主要的原因是缺乏長遠計畫。因為好萊塢電影公司只把發行電玩當成週邊行銷活動,是電影完成以後速成的衍生商品之一,卻忽略一個優秀的電玩遊戲,開發與設計需經過多年規劃,才能創造獨有特色。否則就算改編自賣座強片,也只是在同一群死忠影迷身上重複消費,無法吸引大批的電玩消費者。 對遊戲業者來說,與電影公司合作就像是一把雙面刃。好處是電影公司的參與會成為重要的資金來源,有益於電玩遊戲的開發與銷售,尤其在國際行銷方面,好萊塢能挹注龐大且穩定的資源;壞處是包含電影公司在內的投資集團,常為了保護自家品牌而侷限授權範圍,變相限制了遊戲設計的創造力,或是為了配合電影上映,壓縮電玩從開發到上市的時間。 所幸殷鑑不遠,部分電影公司已經開始思考,為因應電玩產業的特性調整合作型態。近期又以盧卡斯旗下的LucasArts與知名遊戲廠商BioWare聯手打造的大型多人線上遊戲《星際大戰:舊共和國》最受矚目。這款經過多年研發,號稱史上首部完全由真人配音的線上遊戲,以經典同名電影為背景,結合逼真震撼的視覺效果,在今年科隆電玩展發表時,排隊進場的人數不輸一般電影首映。 在這項合作計畫中,素來十分保護《星際大戰》版權的盧卡斯影業,為了順應電影與遊戲軟體跨領域合作的趨勢,史無前例的擴大授權範圍,允許遊戲廠商自由運用故事分鏡圖、手繪概念原稿、音效與動畫,讓電玩遊戲與電影內容有更緊密的結合。電影公司授權型態的改變,顯示經營者逐漸具備長遠眼光,未來兩個產業的合作也將更有規劃。 整體而言,電影公司與遊戲開發商合作是當前潮流,尤其在電腦繪圖技術與內容概念的交流運用,更有助雙方提升產品素質。不過,如何把電影與遊戲結合的行銷話題,變成踏實的長期計畫,把噱頭轉化成真正的利潤,創造雙贏局面?在多年的摸索與失敗之後,好萊塢與電玩業者或許已經找到一條可行之道,現在只等消費市場給個答案。 文/陳浩翎 參考資料: Hollywood playing catch-up with videogames(路透社 August 21, 2009) Are the latest movie-based games good for gamers?(先鋒太陽報 August 12,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