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華麗歌舞征服世界 印度電影傲視全球

發佈時間: 2009-08-17

關心外國電影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目前全世界電影產量最多的國家,並非美國好萊塢,而是以歌舞片著稱的寶萊塢王國-印度。可是你知道印度電影工業的規模到底有多大嗎?他們每年得生產多少部電影,才稱的上世界第一?答案是:1132部(2007年產量)。這個數字,比美國去年的520部還高出一倍多,平均千部以上的產量更逼近二、三、四名國家的總和,可見印度雄厚的電影實力。 根據印度第一大報《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報導,他們提出歐洲視聽觀察中心(European Audiovisual Observatory)的調查報告佐證,以孟買、清奈、海德拉巴為製作基地的印度影業,電影產量已遙遙領先第二名的美國(520部)、第三名的日本(418部)及第四名的中國(400部),是名符其實的電影王國。 再比較全球十大產製電影的國家,以印度看電影的花費最便宜,平均一張電影票才0.5美金,加上龐大的市場人口,助長了電影的消費風氣。這一點也可以從各國的本土票房得到印證,統計2008年,印度以33億美金的門票收入睥睨全球,比其他九國的門票總收入還高,除了印度,唯一電影門票能賣出10億美金的國家,只有美國(13.6億)而已。 當然,這說明了印度民眾對電影的熱愛,以及國家經濟及人民消費力的提升。不過對歐美的影視工業來說,更像是看見一塊巨大潛在的觀眾市場、一股可觀且亟待開發的利潤,等著各國製作公司挖掘。 好萊塢幾家大型電影公司,自然不會錯過各種進軍印度市場的機會,與當地影業合作拍片,是最快速的捷徑之一。從索尼影業(Sony Pictures)、迪士尼、華納電影到派拉蒙,近幾年都積極向印度電影工業招手,舉凡由印度出身的導演執導、與當地製作團隊合作、拉拔到印度實景拍攝…都是常見的操作手法,希望藉此吸引當地成千上萬的電影觀眾。 面對歐美影業東進的趨勢,寶萊塢其實也有自己的盤算。一方面是印度國產電影具有票房優勢,賣座排行榜上幾乎都是國產片,顯示印度民眾對本國片的喜愛遠高於外國片,讓寶萊塢深具信心。另一方面,他們在鞏固國內票房之餘,也希望藉此機會把印度電影推向國際,觸及更多的海外觀眾。除了有一群電影工作者進軍好萊塢,部分製作公司也在美設立辦公室,直接管理電影的代理發行,積極與美國影業合作。 於是,在雙方一拍即合的情況下,近年陸續出現印度與歐美跨國合製的電影,當中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今年初以黑馬之姿橫掃各國影展的《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 它一改過去寶萊塢電影太過本土化,使西方觀眾無法產生共鳴的問題,這部由英國導演Danny Boyle領軍製作團隊、由寶萊塢演員在印度拍攝,並透過好萊塢電影公司發行的跨國作品,成功打破文化隔閡,平衡印度片的通俗元素與西方文化觀點,讓印度與海外觀眾都能接受,票房口碑雙贏。 循著這種模式,擁有多種民族、語言與宗教,歷史悠久、遺產豐富的印度,正透過電影產業,向世界宣告它的文化實力。相信經過西方電影從業人員的交流合作之下,未來能看見更多面向、更不同以往的印度色彩,在電影裡華麗登場。 文/陳浩翎 參考資料: India dominates world of films(印度時報 July 28, 2009) India Sings, Dances To Become King Of Movie-Makers(馬新社 July 28, 2009) Hollywood Meets Bollywood as India's Movies Go Global(美國商業週刊 February 20,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