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農工商最愛的好聲音—文玲

文玲

臺中廣播電臺的文玲,在廣播界已有42年的資歷,如今依然是位充滿活力的廣播人。從小喜歡講話的個性,讓她常常被派去參加演講比賽。當鄰居的電臺朋友拜訪時,她得知電臺正在招募播音員,便興奮地前往,且幸運地通過選拔。於是,文玲隻身前往臺中,踏入了廣播的世界。

當年全程使用閩南語主持節目的文玲其實閩南語並不流利, 幸得廣播老前輩吳南海先生的指導,才練就如今一口輪轉的閩南語。藉著閩南語,讓當年還是菜鳥DJ的她,拉近了與較年長聽眾的距離,也成為她最忠實的聽眾。

一開始還是菜鳥的她,只能主持半夜的節目,也讓她認識了許多失眠的、已經睡醒的長者。那時,他們會打電話進電臺,與她訴說心事,每天等著文玲的節目陪伴。後來資歷漸豐,換了更好的時段,原本擔心這樣的轉換,聽眾會跟著消失,然而,忠實的聽友依然在另一端陪伴著,如此支持與不離不棄,文玲認為這是這份工作最令人感動的地方。

在戒嚴時期,禁歌不能播,要有節操與謹慎之心,廣播者常被要求要有品德;而如今民主社會,媒體的言論皆屬自由,繼而粗鄙詞彙的使用越益氾濫,「臺灣的民主進步,但是我們的民主素養卻沒有跟上這個腳步。」文玲認為媒體人對大眾是有責任的,因此,她常在節目中教育聽眾:「人人都有權利表達意見,但不能使用語言暴力。」

電臺開放之後,她坦言一開始會覺得資源受到瓜分,然而頻道的增加,握有選擇權的是觀眾,主持人的水準更受挑戰,於焉也督促了電臺的進步,對廣播產業的發展而言,無非是件美事。她期許自己,每天都要把知識傳遞給聽眾,透過主持人自身的精進,累積的將不只是人脈,更是聽眾的感情。

隨著新媒體世代的來臨,這位資深廣播人對廣播仍舊充滿信心:「每個媒體都有它的族群,廣播不需要視覺幫助,是個沒有壓力的陪伴,而且,廣播是永遠不會消失的行業,它不會被取代,科技再怎麼進步都不會式微!」